第257章 松州都督府(二更)(2/2)
能援助归义军。”就当李晔忙着松州都督府一事时,在长安待了一个多月的张淮鼎终于找上了门。
对于这位河西来客,李晔并没有限制对方的自由。从锦衣卫的情报得知,这位一直在长安城内外闲逛,也拜访过不少官员,其中还包括杨复恭,没想到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这边。
李晔放下手中奏折,眯了眯眼,看着这位河西来客。
“张刺史需要朝廷怎么援助?若是兵力上援助,请恕本王无法答应,目前朝廷并没有对河西用兵的想法。”
“殿下,我们不需要朝廷对河西用兵,我们只需要朝廷提供武器、盔甲等。而我们则是可以向朝廷提供战马,而且还是那种优良的战马,两万匹一下都可以提供。”张淮鼎咬咬牙道。
“两万匹?”李晔好奇地打量着对方,“归义军可以提供这么多战马吗?”
“殿下,这你放心。归义军不缺战马,缺的是武器盔甲和人。”张淮鼎解释道。
“两万匹战马?若是你们真的能提供,武器盔甲倒不是问题,不过你要知道,一套武器盔甲,一匹战马可换不到。”李晔笑着道。
“殿下,下官知晓,我们并不要全套,只需要急需的武器,特别是盔甲。”
“不着急,等你看了之后再说。”
“看了之后?”
半个时辰后,张淮鼎便明白李晔说的看了之后是什么意思,因为他来到了一处非常大的工坊。
看到眼前的工坊,张淮鼎整个人直接愣在那里。
在眼前,是还没有完工的军器监一处工坊,各种建筑密密麻麻分布着。看着仓库里那些精良的马槊、盔甲,张淮鼎恨不得把整个库房连同工坊都搬到凉州去。
有了这样的一处工坊,他的军队将纵横河西,什么张淮深、什么索勋、什么吐蕃、什么回鹘、什么温末,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如果他要是知道这处工坊其实并不是军器监下辖的最大的工坊,只能排第三而已。
自从李晔入主长安后,军械司也搬到了长安与军器监合并,并在长安城内外各开建了一处工坊。长安城内的,主要是制作弓弩、盔甲等;长安城外的在鄠县(即户县),主要是生产刀枪、火药等。
长安的这处位于新昌坊内的青龙寺旧址上,因为两次战乱,让长安损失惨重,这青龙寺也在损毁的建筑中。
因此李晔就把青龙寺这块地给了军器监,这才建起了这个工坊。这里靠近兴庆宫和延兴门,交通比较方便。
在整个军器监下辖的工坊里,这处工坊的规模第三,最大的工坊在兴元府。兴元府作为李晔的起家之地,地位不言而喻,而且这里安全,所以李晔并没有把原军械司的反工坊全部搬过来
即便如此,眼前的这处工坊依然让张淮鼎羡慕不已。
“殿下,下官可以看看这些武器吗?”张淮鼎语气颤抖道。
“自然可以。”
李晔抬手示意,见张淮鼎去拿武器,林克则是站在两人之间侧边的位置。
张淮鼎拿起一支马槊,仔细房里很普通的马槊,双眼闪烁着光芒。
在河西,马槊的制作工艺已经失传。这也很简单,马槊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极耗木材,加上河西从安史之乱后,就一直处于常年的战乱中,吐蕃几十年的短暂统治后又陷入内乱,很多工艺都失传了。
马槊本就是骑兵对决中非常好的武器,在盛唐时期,唐军骑兵之所以可以纵横沙场,马槊是不可缺少的武器。这种武器在先天上就对弯刀有着克制的优势,骑兵对决时,这些优势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
可是随着唐王朝的衰落,也无法让军队都使用上奢侈、昂贵的马槊,在其他藩镇军队,马槊已经成了奢侈品。需要维持规模庞大部队的藩镇没钱配备给骑兵都配备马槊,连盔甲都开始用皮甲替代,可想而知。
不过对于张淮鼎、甚至归义军来说,若是能给骑兵都配备上马槊,在面对回鹘、吐蕃等游牧民族进攻时,胜算也会大大增加。
“殿下,我们需要马槊,大量的马槊!”
在试验了马槊的质量了,张淮鼎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语无伦次地说道。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