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一章 批评(1/2)
华夏文化,在经过民国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之后,已经尽数抛方式,完全由更口语化的白话文所取代。
待到大夏建国之后,更是简化字体,增加拼音切口,进一步使得文字更加通俗化,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了教育的培养难度,使得文化更易于推广,但也有坏处。
少了古文的熏陶与文言文的基础,学生们的诵读水准与文字能力相比前人就差了很多。
在这种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学生,与华夏传统文化便有了天然的割裂。
早期的学生观看古书尚无难度,但经过两代人之后,如今的学生阅读能力愈发的减弱,别说看有关文言文的作品,就连古白话文他们都看不明白。
这种古文基础的消逝,使得与之相关的诗词渐行式微,虽然如今国家也时不时的组织诗词大会,但几十年来,却没有几首真正的诗词能达到古人的高度,尤其是古诗词。
到了现在,别说是古诗词少有名篇,就连现代诗也很少会有直击心灵的作品产生,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浮躁而功利的社会,已经成了诗歌的荒漠。
快节奏的生活,已经使得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创作或者欣赏那些优美的东西,只有快节奏的作品才适合大多数人群。所以武侠小说兴起,电影电视热播,快餐文化开始兴起,传统的节奏有点慢的文学变得越来越少有人问津。
而在这种情况下,雷雨却在郭大路的武侠小说里发现了原创的古诗词,而且语句精炼,自然古朴,颇有唐朝诗歌的特征,这不由得雷雨不惊讶。
“这郭大路在古诗词上造诣不浅啊!”
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虽然只是在书里看到了几段零散的句子,并没有见到全诗风貌,但已经使人足够想象出原诗有多么的惊艳。
雷雨赞叹了好半天,方才沉下心来继续观看。
金庸的书有一个特点,全都是开篇平平淡淡没有出奇之处,但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展,精彩处便渐渐的显露出来。犹如铁壶烧水,初始毫无变化,渐渐火热水响,泡沫产生,又过不久,白烟轻起,水汽蒸腾,最后活越来越旺,一壶水翻,汩汩起泡翻腾,人物挨个出场,情节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等到最精彩之处,轰然一声大震,水开火灭,全书完结。
余韵不消之下,当真有令人三月不识肉味之能。
雷雨看完第一章,只觉得郭大路用笔朴实,虽有佳句诗词做明珠点缀,但整体只是江湖打斗,算不得高明,待看到第二章的时候,主角狄云入狱,遇到监狱怪人丁典,被丁典每日暴打,之后得知师妹嫁人,狄云自缢身亡,没想到却被神照经内功大成的丁典给救活了过来,后来监狱起风云,丁典与武林人物争斗,种种惊险场面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阅读的时候,连呼吸都情不自禁的放轻。
他一开始看的时候,还存着评论此书好坏的心思,可一两章看完之后,早就将评价作品好坏的心思给扔到了一边,整个人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完完全全的成了一名纯粹的读者,再也没有了评论之心。
等到红日西坠,晚饭时间,保姆喊他出去吃饭的时候,雷雨方才回过神来,看看天色,惊讶无比,“这么快就黑了?”
雷濛濛跑到雷雨旁边,“老爸,你看完了没有?快点给我说说这部书哪里写的不好?我这里正在炮兵团里跟谈论这部《连城诀》的不足呢,可惜说不到要害,力度太弱,达不到让郭大路正眼想看的效果。”
雷雨将手中的《连城诀》轻轻合上,叹了口气,“怪不得这么多人喜欢郭大路的武侠小说,他这书简直是有一种说不上的魔力,令人越看越想看,竟然一刻都不想停,别的不说,单论阅读体验,在我平生所见的小说中,这部小说当为第一。”
“啥米?”
雷濛濛瞪大了眼睛,“哎哎哎,老爸,我是让你说缺点耶,你夸他干什么?”
雷雨搓脸道:“我还没有看完,等看完了再说优劣。不过就我现在看的而言,这部书无论是在故事情节上的设定还是人物的刻画方面,都还不太成功。书中的主角狄云,还有他的结义兄长丁典,两人的形象都不太凸出,基本上没有相貌特征,你现在闭眼想想,只能想到这本书的故事情节,但对于这书中人物的形象却很难在心中建立起来,这应该勉强算是一个缺点吧。”
雷濛濛兴高采烈道:“你等会儿,你等会儿,您慢慢说,我得先记下来!”
她干脆打开手机录像功能,“老爸,您再说一遍哈!不愧是华夏著名作家雷雨同志,果然一针见血!”
雷雨哭笑不得,“亏你还是郭大路的粉丝呢,怎么我说起他这部书的缺点来,你这么高兴?”
雷濛濛道:“郭爷现在嚣张的很,一直叫嚣着互相伤害,那我们还客气什么?难道广大网友的力量集合起来,还伤害不了他?”
雷雨笑道:“具体的评价,等我看完再说,现在说好与不好,都有点不负责任,但就现在我看到的部分而言,书写的还是不错的,尤其是里面偶然迸现出来的诗句,真的很让人很吃惊。那些诗句,随便拎出来就是千古名句!”
他说到这里兴致大起,抽出书桌前的一个小本子,指着自己特意从书上摘抄的句子,“你看看,这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应该是一首诗的结尾之句,极为传神!你再看看这句‘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这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