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第73章 碑文和小学(2/2)
片刻之后说道:“我等会写个样本给你,你帮忙找人刻一下。”“行。”
傍晚小学放学过后,杜存志过去看了看,烧了一些黄纸,然后双手合十,站在坟前说道:“大兄弟,所有罪孽都是人贩子造的,我不怪你,也不怨你,相反我很感激你,你把小秋教育的很好,比我自己教的更好,我得谢谢你。”
他说完之后准备跪下来拜祭,杜秋急忙拦住了,劝慰道:“爸,这只是衣冠冢,心意到了就可以了,等以后我们去rb找到骨灰再拜祭不迟。”
杜存志想想也是,就没有跪了,等烧完黄纸之后问道:“小秋,你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打算在碑文上写什么?”
杜秋又沉默了一会,然后背了一段古文,说道:“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这是明代大文学家王阳明在《瘗旅文》中写的一段话,大意是连绵的山峰高接云天,飞鸟不通,怀念家乡的游子不知西东,虽然不知西东,但顶上的天空却是相同的,地方纵然相隔甚远,都在四海的环绕之中,想得开的人到处为家,不必守在家乡故宅,所以灵魂不要悲伤,也不要惊恐。
《瘗旅文》是入选了《古文观止》的千古名篇,在杜秋穿越前的时空里,杜存志在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之后,经常默写或者背诵这段话,既表达了自己对死亡的乐观态度,也寄托了对失踪了的舅舅的深切思恋,所以杜秋记得很熟。
他选择了这么一段话作为碑文,让杜存志又是感怀又是惊喜,觉得“儿子”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和自己品味相近,后继有人,老怀大畅,笑呵呵的说道:“晚上我帮你写一份样本,然后让黄大山去县里找最好的石匠刻出来。”
“那再好不过了。”
晚上杜存志写《瘗旅文》的时候,让杜秋也写了一份,他这一个多月在美国忙生意,没有练习,水平比春节时要退步了不少,不过杜存志不像以前那样苛责,只是告诫道:“书法是用来修身养性的,没条件的时候可以不练,但有条件的时候一定不能放松,业精于勤荒于嬉,人一旦懒散了下来,想要再奋发就难了。”
“我会多加练习的。”
杜秋练完字之后,拿了2万块钱出来,说道:“爸,冯老师他们几个跟着你一起教了15年的书,现在连个正式的编制都没有,每个月只有不到200块钱的工资,生活很艰苦,这些钱你拿去分给他们,就当是这些年的奖金。”
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农村民办教师工资很低,不仅没有福利,还经常拖欠,有时候甚至能拖大半年,杜存志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县里或者镇里软泡硬磨,才能讨一点钱回来发工资,前几年实在困难的时候,甚至要从林大伟那里借钱发工资让几个老师好好过春节。
杜存志见杜秋不仅带回来了一堆书籍,还愿意自掏腰包给老师发钱,心情很高兴,但却拒绝了,说道:“老师的工资是由国家负责的,你拿钱出来发,名不正言不顺,像什么话!”
“爸,我又没说给他们发工资,我是说发奖金。”杜秋把钱放在八仙桌上,说道:“冯老师他们几个都不是我们村里的人,每天早上来,晚上回,风里雨里的坚持了15年,教了这么多孩子读书,于情于理都不应该亏待,必须要给一些物质上的补偿和奖励,不然以后你们全都退休了,谁还愿意来村里教书?”
这件事一直是杜存志的心病,他默然无语,看着桌子上的钱发呆,过了片刻之后问道:“一下子拿这么多钱出来,对你生意有没有影响?”
“没关系的,现在公司由我姐在主持,运行的很好,不缺钱。”杜秋把记事本生意拿出来当幌子,稍微解释了一下之后提议道:“我看最好把全村人都召集起来,在小学门口弄个捐钱的箱子,让大家匿名捐一点,然后和这2万块合在一起发给冯老师他们,这样名正言顺,也更有意义。”
“那是小学,又不是寺庙!”杜存志笑骂了一句,说道:“捐钱给老师发奖金不是见不得光的事,搞这么麻烦干什么?”
“大家各凭心意,愿意捐多少就捐多少,不愿意也不勉强,免得出现攀比和道德绑架,把好事变成了坏事。”
杜存志觉得这是个好法子,就把2万块钱收了起来,说道:“你姐夫……大伟翻新了教室,你要是以后生意做的红火,就多拿点钱出来,帮在教室里装几个空调,现在冬天冷,夏天热,小孩子上课的时候很难受。”
“好。”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