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有一郎中(1/2)
两日前,雁塔杨家村。
山清水秀,惠风和畅,柳莺花燕,溪水潺潺,周边点点新绿,一派春意盎然。一百年老槐树下,老幼妇孺正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候问诊。
“老伯,天气乍暖还凉,您只是染了风寒,并不打紧。我这里有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草药,您喝上两副就好。”
郎中是一个青衣布衫、身形瘦削的少年,只见他年岁不过十七**,鼻梁高挺,唇红齿白,眉眼间略显英气。他一边耐心说着,一边在铺开的黄纸上写下药方。
“多谢徐小郎……”那老者颤颤巍巍站起来向他道谢。
“不谢,您拿好,下一位……”徐谨和气地回应着。
这厢来者是一位小妇人,她领着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孩童,待她说完孩子的病症,徐谨看看孩子面色、神态,随后让他说了两句话,问了孩子母亲几个日常的问题,最后把脉,确定孩子是哮症。
“先生,我孩子这么小,得了哮喘可怎么使得啊……”孩子母亲一听徐谨诊断,立时慌了神,身后几个大嫂忙上前安慰她。
“小嫂子不必忧心,在下并未说令郎是哮喘之病。医书有云:哮即为鸣,乃气促而呼吸有声;反之无声则为喘。气管哮喘为病,哮和喘为症。令郎只是有些轻症,发作期时,寒包热哮,应注重补气散寒、清热化痰……”她说着在纸上飞速落笔。
“此方俗称小青龙加石膏汤,一日三次,喝上两个月必有成效。缓解期时病人肺脾气虚,可食用六君子汤,即陈皮、党参、茯苓、甘草、白术、法夏,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并无大碍。”少年清冷的声音缓缓道来,孩子他娘这才安心下来,拿了药方,抱着孩子连声道谢。
这时一阵清风袭过,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徐谨低头整理下被吹乱的黄麻纸,简陋的木桌对面却传来一阵骚动:
“不必治不必治,留在世上倒拖累了你……不必了……不必了……”
“祖母听话,快叫郎中好好瞧瞧……”
“樊阿婆,难得克俭这般有心,您快,莫叫孩子担心……”
徐谨抬头凝视,原来是一少年,高瘦清秀、约摸舞夕之年,此时正紧紧攥着一满头花白、衣衫朴素的老妪,好声好语地与她说话。老妪欲往回走,少年不允,乡亲们也在劝她。
“老人家,身前行孝不能等,孩子这般孝顺,天下少有,您且让我看上一看,不打紧的。”她安抚着那老妪,提起衣摆站起身绕过一方小木桌,与少年一左一右将她搀扶过来。
仔细诊脉,这年近古稀的老妪确实已是油尽灯枯之身,她扫了眼那少年,文弱的身躯散发着殷切的期盼。
“老人家确实病的不轻……”
“徐郎中,求您救救我祖母,我只有祖母一个亲人了,我一定给您当牛做马结草衔环……”少年有些急了,立时跪地,白皙的脸上双眼通红,恭敬地给她磕了三个头。
徐谨叹了口气,忙叫众人将他扶起。
“我可怜的孙儿啊……”老妪心中难过,痛哭起来,徐谨看着也不是滋味。
身后的村民纷纷劝慰:“樊阿婆,克俭,徐郎中医术了得, 咱们先听他怎么说吧……”
徐谨示意那少年过来,问道:“识字吗?”
“嗯,念过书。”他点点头答道。
闻言,她在纸上写下四个大字,一笔一个笔锋,苍劲有力,自成一体,折好便交给他。
“每月初一、十五前往城西官渡路,提徐谨,取药。生老病死,人各有命,平常心态,更莫强求。”
温声说完,见那少年接过纸条,咧开嘴角,眼中盈盈闪耀着泪光,给她抱拳深深鞠了一躬,便扶着祖母回去了,行至远处,还回头看了她一眼。
所有人都还不知道,这个少年会在很多年后的一天,跟随她和徐骄做出一件惊动全国的大事。
看了一整日,太阳快落山了,村中人热情地留她吃饭被她婉拒,只得将她千恩万谢地送出了村子。
走在半路时,天公不作美,她一手挎着那装有纸、笔、草药和医书的布袋子,一手举在头顶,用小巧的手掌和衣袖遮雨,白皙的脸庞被雨水打湿,几捋碎发贴在额头和耳边,如玉少年伴着那青山绿水,乡间小道,朦胧烟雨,宛如一副诗情画意的美好卷轴。
不远处半山上的草丛中正伏着一人,一双利目幽深难测,这般景象恰好撞了进来。只是他身中两剑,失血过多,不禁头晕目眩。天枢天权带着羽林军断后,此时不知所踪,而那伙儿刺客应还在山里寻他,要至他于死地。
眼看着那少年已从坡上走下来,他再也支撑不住,沉重的身子滚了下去……
徐谨耳朵动了动,早听见那不远之处有异动,她抿着嘴,放缓脚步,五感敏锐地探知着周边情况,手亦不动声色地从布袋中掏出方才用过的笔做武器。
谨慎来到那声闷响之地,不想却有一左臂和腹部皆有血洞之人,他一身殷红,沾满腥气,徐谨略一皱眉,摸不清他什么路数。近日哪哪都不太平,她抬步欲要离去,不想脚踝一紧,那男子下意识死死抓住了她……
……
感觉过了很久,男人终于有了一丝意识,觉得从头到脚,很冷,也很疼,浑身无力,衣服血气刺鼻,湿腻腻贴在身上,十分难受。
这时,一具温香软玉的身子贴近他,给他擦拭着额上的冷汗,意识不清中,只觉得这人的动作轻柔又温暖。
突然间有柴火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