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两地发展之路(1/2)
对,困扰张温的问题恰恰是种什么。
屯田戍边,这个法子张温不是没想过。这招的确是个好招,也是个妙招。
从秦始皇的时候,这招就被发明出来了。
移民实边,实际上就是这种的异化。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个法子更是被大力推广,现今的甘肃,在汉时,就是张掖。早已有屯田的痕迹。
只不过不同的是,沧海桑田,历史变迁。
当时的甘肃环境可没有现今这么恶劣,想到这里,张温当即就道:“殿下,屯田戍边之策的确极好,只是殿下是否想过,要种些什么?”
“棉花。”朱标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张温则是一愣,这棉花他不是没听说过,在甘肃,他也是亲眼见过的,的确很适宜在当地推广生长。
而朱标则道:“对,就是种棉花。这种出来的棉花,可以交给朝廷,朝廷再拨发军粮补给。”
这可是朱标方才思考新疆问题时,就已经想好的。
新疆的难题是打下容易,治理难,长久治理更难。因为,就需要有一条经济大动脉进行支撑。
而在农业上,朱标的设想就是种棉花。
一则现如今新疆甘肃之地本就是棉花的种植区,推广起来不难。
二来朱标知道,这棉花,所种出来的是一种前景非常广阔的经济作物。
这一点,当初老朱知道有这么一种作物的时候,也是这么论断的。
丝绸穿得起的毕竟是少数,除了达官显贵,富商巨贾,绝大多数人都是穿不起的。
而棉布制成的棉衣就不一样了,面向大众,非常亲民。
而且,后世在新疆那里,也是大力推广种棉花,种棉花的科技技术水平更是飞速发展,实现了大机器操作,新疆棉这个品牌更是由来已久。
总之,朱标觉得,在西域甘肃这些地方,大力推广种棉花,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行业。
朱标想了想道:“张将军,这回京之后,我和你便一起觐见父皇,论说此事。将来甘肃西域两地,是否安稳,皆要仰仗将军。”
“将军若能确保两地安稳,则功莫大焉。”
朱标清楚,种棉花只是其中一项,而且是最基础的一项,这两地经济的发展,真正要依靠的是丝绸之路。
只有这个法子,才能最终让这两地繁荣兴盛起来。
有了发达的商贸,还愁没人么?
丝绸之路,才是一条最稳定,最具备力量的大动脉,也是大明向西北辐射力量有力助手。
张温此刻思索一番,亦是点了点头。
他也不确定朱标所说的,能不能行的通,可心里,张温还是想去尝试一番的。
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不试一下,怎么知道行不行?
深夜,朱标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营帐,并未立即歇下,而是先将今晚的收获记录了一番,一些新的想法都记录下来。
然后才自顾自的洗漱一番,然后沉沉睡下,在外,自是没有东宫那么舒坦的。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的日子,铁定是过不成的,所幸的是朱标并非是温室里养成的花朵,对于这些,也是轻车驾熟。
队伍,仍旧在缓缓行进着,这一路走来,朱标也在关注着道路两旁的百姓生活的情况。
实际上比他上次来凤阳,并未好上多少,甚至说还不如上次。
对于这一点,朱标心知肚明。
实际上大明真正开始由军事转向经济建设,是今年才逐步展开的,而且,真正开始的话,应该来说,是在夏秋之后,才逐步开始谋划。
之前,对于地方,朝廷的态度一直就是保持稳定,老百姓饿不死,别造反就行。
因为当时的朝廷属实来说,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去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北伐才是首要的。
而伴随着北伐的落幕,可以预见,在未来三至五年以内,不会发生大的战役,这一点,不管是大明还是逃亡漠北的元廷,皆是如此决策的。
元廷,历经几番大败,军中士气丧尽,且军队损失良多,短时间内根本无力再战。
而大明,则是补给线拉的过长,现在老朱就已经下令,让徐达对于一些不太重要的地方和关隘,选择放弃。
唯有等待夯实北方的基础之后,北方可以作为大军前进的基地之时,大明才会考虑对漠北发动战役,打击元廷。
另外一方面,也是要积蓄粮草,抓紧时间休养生息,恢复民力。
想到这里,朱标又不由得想起蓝玉他们,再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蓝玉就要征讨倭国。
这大军出征,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当然,相比起北伐,这笔开销,就是洒洒水啦!
北伐大明前前后后动用的兵力不下三十余万,这还只是主力参战的兵卒,不算负责后勤的兵丁和民夫。
而征讨倭国,顶多也就三万,最多再加上水师两万,合计不会超过五万的兵力。
实际上在朱标看来,对付倭国,压根用不了五万的兵力。
可是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尤其是元廷曾经在这件事上两次吃过亏,如果大明也在这件事上栽了,那朝中上上下下影响也太不好了。
更何况,对倭作战,是朱标一力主张与促进的,失败了,可以说,对朱标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而正因为如此,导致了这一次对倭出兵,对于如今的大明朝廷来说,算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朱标在盘算着,怎么才能在这个小小的倭国捞回本。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