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0章 青训(1/2)
这天,周不器跟着大卫·吉尔,一起看了曼联的预备队、u18青年队,还见了13-16岁年龄、11-12岁年龄组、9-10岁年龄组的小队员们,又跟青年学院院长布莱恩·麦克莱尔、青年足球总监吉米·瑞恩进行了一些交谈。
说法跟大卫·吉尔差不多。
对小球员来说,不应该是踢足球,而是玩足球、享受足球,不能太专业化,不能教得太多。
有天赋的孩子,不用指导也能闪光。
没天赋的孩子,要通过后天的指导和不懈的努力来闪光。
但问题就来了,足球的竞争太激烈了,单靠努力不可能成为职业球员。对青训梯队来说,就是不停地“掐尖”的过程。
从50万的青训孩童中掐尖,掐出1万人,就是9-10岁年龄组,覆盖到整个曼彻斯特大区各种层次的青训中心;到了11-12年龄组,掐出2000人;到了11-12岁年龄组,再掐出400人,这就到了职业俱乐部青训的层次了,社区俱乐部和业余俱乐部已经偏边缘化。
再然后,就是曼联和曼城两家英超球队优中择优的掐尖了。
到了13-16岁年龄组,两家俱乐部会从各个渠道中吸收人才,掐出50人左右。这个时候,孩子们到了青春期,对足球的理解也深了,也懂了人和人的相处、团队协作等关系,就可以真正地接受专业教练很充实的技战术方面的指导了。
然后再掐出20人左右进入u18梯队。
大体的“掐尖”逻辑,就是尽可能地筛选掉那些没有天赋和天赋不够的孩子。让孩子们通过天赋来脱颖而出。
对一批苗子来说,有天赋的苗子长得很快。没有天赋的苗子,如果拔苗助长,也可以和有天赋的孩子长得一样快。
这对苗子和体系来说都是灾难。
拔苗助长的苗子不会有未来,而他们的出现反而会大大增加教练的选材难度。一旦他们被选上了,既是浪费了足球教学资源,对他们的人生成长也是一段弯路。
拔苗助长的球员看起来水平很高,可是上场踢球了就是不行,必然要被淘汰,就会造成极大的内卷化。
与其等孩子们长大了再淘汰,不如早早地就把没有天赋的孩子淘汰掉,让他们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有其他的选择方向,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域,足球、篮球、跑步、钢琴、芭蕾、唱歌、铁人三项、滑雪……尽早的淘汰,就可以尽早的转行,尽早的找到正确方向。
想要做到这个,就是在年纪很小的时候不要教得太多,船大了就不好掉头了。多试几个方向,寻找天赋,然后再定点攻克。
英国甚至还有法律,如果教了小孩子太多知识,会被认为是犯罪。因为你根本无法确定你教的知识是否有利于兑现他的天赋,是否会把小孩子引入歧途、扼杀创新。明明一个孩子对数学没有天赋,却给他灌输了他太多的数学知识,帮助他不停地考第一名,就容易造成选材误判。
恍惚之间,周不器发现欧洲的足球培训,跟基础教育都是同样的逻辑。
青训总监吉米·瑞恩还说了一个他很骄傲的例子。
他培养了一个优秀的青训球员叫维尔贝克,一开始是踢右边后卫的。后来经常发现他比赛结束后会哭,就很奇怪,他的比赛表现非常好啊。过去询问,这才知道他是因为没能在比赛中进球而痛苦。
这一下就让吉米·瑞恩兴奋起来,认为这个孩子对进球有着远超常人的痴迷和天份,随后就给他调整了位置,让他去改踢前锋了。射门技术不好没关系,可以通过指导和训练来改善,可1的天赋比99的汗水更重要。
调整之后,果然大获成功,17岁的时候维尔贝克就能代表曼联一线队上场比赛了。
职业球员一生中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掐尖”,是无数次竞争中的幸存者,是最后的英雄。
如果小球员的成长过程没经历过残酷的“掐尖”,每次都是靠着送钱或者走关系晋升上一级的梯队,骨子里的竞争血性就不够强,很难成为球场中的钢铁斗士。
周不器看着青训队伍中那群快乐踢球的孩子们,感触很深。不过,也不能只听这伙英国佬的一面之词。
事实胜于雄辩。
要做个实验,让国内的青训队伍跟他们较量一下。
朱俊是申花的大老板。
晚上,周不器跟朱俊一起用餐,邀请他把申花的青训队伍带过来,跟曼联的青训梯队较量较量。
“算了吧,丢不起那个人!”朱俊一挥手,有些恼火。
周不器好笑道:“这丢人什么,多比赛才能提高嘛。”
朱俊很头疼地说:“你不知道,那伙搞足球的人有多可恨,我当初都下决心要解散青训队了。后来有人提醒我可能会引起社会的非议,才保留了。”
周不器抽了抽嘴角,“解散青训?你想当罪人啊?”
朱俊叹了口气,“我要是坏人,我就不解散了,他们爱怎样怎样。就因为我是好人,我才想解散呢。”
“呃……”
周不器隐约猜到了些什么,里面的问题肯定不少。
朱俊咬牙切齿的说:“你是不知道,那些人……太过分了。就去年的事,都打到我这来了,我要上门给人赔礼道歉,赔了80万才摆平的。”
“怎么呢?”
“有一个小球员很喜欢踢球,想进梯队,我们那个青训教练……”
“收钱了?”
“收钱?”朱俊冷哼了一声,“要只是收钱,至于我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