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家书(1/2)
王正话音未落,李治的手指就在扶手上重重的敲击了好几下,甚至睁开眼睛看了李义府一眼。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李世民的话,对老爹这句话,李治是深以为然的。
大唐这些年国泰民安,却不敢说风调雨顺,不过在钱粮充足的情况下,加上王正的救灾篇,不管什么天灾,总是毫无波澜的平稳度过。
天灾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之后的人祸,如果再有草莽英豪出,甚至有可能酿成大祸,以现在百姓的识字率,草莽英豪只怕会层出不穷。
所以李治对于天灾看得特别重,毕竟处理不好,可是会危及江山的事情,李义府敢在这里面动手脚,简直是触碰到了李治的逆鳞。
对于王正,许多人并不怕他,毕竟王正虽然也曾有过血洗两江两岸的事情,可是大家都知道,那是别人触碰到了他的底线,一般时候王正是不怎么理会他们的。
而且王正头上不是还有李治和武则天压着吗?
可对于李治这个老阴毕,许多人就有点怕了,越是了解李治的人,就越是怕他,比如此时的李义府,对上了李治的眼神后,就赶紧低下了头,冷汗顺着下巴拉成了线。
武则天冷笑了一下,开口说道:“李义府贬余杭刺史,裴尚书亲自调查钱塘大族囤积居奇一案,一切按唐律办理就是。”
“臣,遵旨。”裴炎大喜。
“臣,谢恩。”李义府面如死灰,极为了解李治的他知道,自己算是晚了。
李治杀人从不一次杀死,他只会贬官,然后对你只字不提,让其他人知道,你在他心中失宠了,之后,你的政敌自然会帮着他收拾你。
你会发现,你此后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以前你不放在眼里的人,现在可以藐视你,可以随意的指责你。
能被李治对付的人基本上都是重臣,一个大佬又怎么受得了这种日子,忧愤而死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李治这么做有个最大的好处,起码可以得个仁君的名声,所以纵观李治一朝,他基本上没有杀过任何重臣。
当然,你要是自己受不了压力,敢谋反,那杀你没商量,毕竟谋反的例子可不能开,不然,谁都想谋反,那还得了?
此后又讨论了一些小事,在午时前退朝。
不到一个月,亲自跑去钱塘县的裴炎就传回了消息,不但搜罗了大族囤积居奇足够的罪证,还搜罗到了李义府收受贿络的罪证。
武则天当庭下旨,李义府贬钱塘令,囤积居奇的大族,族长及其主犯杀,家人流放漠北,家产充公。
自从边荒之地繁华起来之后,大唐的流放之地就变成了漠北,流放其实是为了开发,惩罚倒还是其次了。
这个惩罚其实有些过了,不过王正也没有说什么,如果说李治是钝刀子割肉,那武则天就是快刀斩乱麻了。
武则天最喜欢的就是抄家,抄家不但可以挣钱,还能解放土地,最重要的是增加人口,毕竟一旦抄家,旁支势必会分家,家奴这些也可以编户造册。
武则天一朝之所以人口激增,就是这么抄家抄出来的,当然,她也因此被后世骂得最惨。
听见武则天的旨意,李贤起身行礼说道:“不过是一点钱粮而已,发配漠北已足够惩戒,母后是否能给他们一条生路?”
上官仪眼中带着笑意,武则天眼中却带着冷意,许敬宗看着李治手指停顿了一下,不由沉思了起来,王正则叹了一口气。
“既然太子求情,那就给他们一条生路吧,大管事以为如何?”
王正起身行礼道:“太子仁德,娘娘慈悲,陛下圣明。”
李治嘴角明显翘起了弧度,武则天点了点头,宣布退朝。
秋去春来,李治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武则天和李贤之间却渐起隔阂。
对于武则天的杀伐果决,王正是认可的,对于李贤的仁慈,王正同样认可,律法本身就应该有弹性,可惜这母子两人却走在了两个极端。
王正不可能劝说武则天,劝说李贤同样也没有效果,只能听之任之了,在朝堂上尽量当一个润滑剂的角色。
王平安和李显过年都没有回来,只是一封家书报平安,说是在南召发现了金沙河,两个小家伙跑去淘金去了,顺便给兄弟姐妹们一人带了几条粗粗的金链子回来。
王镇和吴优大儿子降世了,取名王平心,取平常心之意,王平心的来临,让吴优安稳了一些,在岭南住了下来。
王英来信给王正描绘了一番极光的模样,并且认为那应该就是仙家之地,王武信中透露着快活与豪气,纵马高原的日子很不错。
王震已经杀入了波斯,波斯都护府再次建立,大都督依然是俾路斯,前几天就有缠着白头巾的外族人来到长安,只可惜李治不想见他们。
毕竟王震那边形势很好,作为国主李治自然不会给他拖后腿,这就能扩张国土的事情,怎么样都是好事。
漠南已经彻底变成了塞上江南,王家在西边找到了许多矿藏,不过没有私自开采,而是回报长安等候李治定夺。
这让李治很满意,投桃报李之下,李治把开采权给了他们两家,按二二三三分成,李治提供道馆技术支持分两成,另外两成归入国库,王家和卢家负责具体经营,一家分三成,算是皆大欢喜了。
已经升入第八院的小月华初一十五会回来住一下,这让王正聊以寄慰,只是那好玩的性子让王正依然有点头疼。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