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排练】(1/2)
在李一白的预想中,拍摄这场“襄阳大战”主要还是以地面镜头为主,充分利用吊威亚和大型炮车这两项容易控制的拍摄工具,利用摄影上多个角度的切换,辅以航拍的镜头相互剪辑,营造出宏大,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
至于真正的打斗,刀剑相交的热血感,还是要用原来近距离拍摄模拟真实战场。
因此,航拍师的工作不算困难,都是经典的拉伸,跟随大部队冲锋,还有立方向和洪流冲撞的,以及横着掠过城门,部队上方的镜头。
他大概看了一眼钱鸿交给他的镜头,不太满意。
运镜是根据他说的,自然没出问题。
只是,飞行路线和飞行器的控制都不算太稳定,而且高度也没有到达预定位置。
这种未到达会造成画面的边角或者上半部分拍到蓝天,给人一种空荡荡的感觉。
对战争戏而言,场面空是绝对大忌!
《英雄》为什么给人一种大秦无敌的感觉,就是因为画面填满,有力量感,而且颜色对比明显。
再举例的话,就是另一部大场面战争戏《天国王朝》。
这部戏的一些镜头就是反例,导演拍摄的时候不知道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限于资金来不及重拍,出现了一些上半部分空境的情况。
好在他们最后发现了一些问题,利用后期进行了为调色,用黑框把上半部分的蓝天挡住以制造“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
这种调整镜头都是一闪而过的,普通观众当然意识不到,但李一白这种导演出身的人拉片看到镜头的第一眼就发现了问题。
在李导看来,这种错误他一定不能犯。
眼下的情况,他知道钱鸿已经排练过很多次,半鼓励半提醒道:“你带着你的人继续排练吧,现在的情况还不够,要保证真正拍摄时不可能出意外,镜头不抖动。”
他还是把问题直接指了出来:“还有,你拍摄的时候,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要尽量低空飞行有一条大原则:让主体填满镜头。”
“待会儿群演上来了我对讲机通知你,咱们进行试拍。”
国内使用航拍现在还是少数,钱鸿是控制员出身,监制自己学了一些摄影,其实也是新官上任,处于不断练习中。
“知道了,李导!”导演有意提醒,他自然虚心接受,马上准备离开,“那我这边继续排练,咱们随时步话机联系。”
李一白点点头,拍了拍钱鸿肩膀,道:“好,辛苦你了,有事情随时找我!”
他没有太着急。
这场大场面戏,最起码的排练时间都得半天以上。
......
随着航拍师离去,李一白把重心放到了群演们和武行们身上,这场接近百人的大战争合拍戏也开始进行排练。
这两百人大概分成几个部分。
分别是武a组赵箭班底的十几名武师,还有他们手下的后勤人员。
武b组林峰班底的武师及后勤人员。
以上这部分人主要负责扮演骑马的骑士,前景中的打斗者。
群众演员,剧组空闲演员和人员则负责在后景做事,还有城墙上的守城工作。
说实话,真正排练起来,重点的前景和骑士反而是轻松的。
他们都拥有不俗的拍摄经验,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知道保证安全,如何展现效果,不用李一白操心。
反而是不那么重要的后场更麻烦。
这帮人很多都不是抱着工作的心态来的,而是听说能上电视,过来尝鲜,随时有“太累了,大不了爷不拍了”的风险。
李一白只能好生安抚,把他们分成几组,年轻的学生,还有村民中的青壮年站在城墙第一排以及中心位置。
老弱则站在靠后的位置。
并且把整个战场切割成几大块,几小块,分别由杨念笙和宋亚平两个制片主任,还有于珉,赵广兵等副导演负责。
每个地方的人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都要一一交代。
除了演员,这场戏因为场面太大,重拍资金消耗过多,剧组都难以接受,因此动用了六台摄影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
李一白还要挨个确定机位和运镜。
这么多人,只沟通下来就用了一个多小时,把李一白累得苦不堪言。
再排练两三次,效果虽然不太让人满意,但时间已经来到中午十二点。
见到时间差不多,演员们也有些疲惫,李一白虽然着急,但也只能让人放饭,准备吃完之后再排练几次才正式开拍。
他也不知道下午的拍摄情况到底如何,但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
这场戏今天必须要拍,而且要赶在三点之前拍!!!
晚了,就得等明天,剧组的资金等不起。
今天尝到了苦头的群众演员们,明天怕是有多少都不愿意来了吧?
如果不来,训练了一上午的功夫就白费了?
不,这件事绝对不能发生!
......
吃完饭,没有片刻休息,剧组又听从指挥开始接着排练。
群演们有的负责扔石头,有的附送假装拿着火油往前递,有的则拉弓射箭。
马匹一次又一次进城出城。
李一白则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句真理:让一群没有任何表演经验,不懂机位和镜头的人来拍戏绝对堪称一场灾难。
时间来到下午两点半,李一白再次调整策略,让杨念笙和宋亚平挑几个胆子大的,自己放过鞭炮的成员站在最前排负责丢石头和射箭,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