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刘复下山之融合(8/8)
何进遣使致悼词:“征士陈君文范先生,先生行成于前,声施于后,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存晦殁号,不两宜乎。”《后汉书·卷六十二·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于家。何进遣使吊祭,海内赴者三万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数。共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
同时陈老先生和管宁一样,并不是一个空谈的学士,他在某些方面也有过人之处。
《后汉书》之中记载了两件事,一件说了他的从政和人品,一件说了他的先见之明。
《后汉书·卷六十二·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这个说白了就是传说中的那句“梁上君子”,这件事也从侧面反应了陈老先生理性和感性,算得上是他的从政理念,再加上他的人格魅力,虽然这种方式不能通用,却是传奇。
另外一件事是和张让有关,毕竟当初十常侍让他受了不少的苦楚,他和这些人,理论上是水火不容的,不够他却是一个能屈能伸的。
中常侍张让的父亲去世后,葬在颍川。虽然一个郡的人都来参加葬礼,但却没有一个名士愿意去吊唁,张让感觉很耻辱,只有陈寔参加了葬礼。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后,张让感念陈寔的恩德,所以对他及一些名士多有保全。
陈寔和管宁都是一样的人,不能说他们不喜欢仕途,也不能说他们对仕途失望了, 只不过在仕途之外,他们更喜欢教化。
或许是因为他们看得透了,所以才放弃了仕途的这个想法,专心去教化天下,有教无类这四个字说的很是容易,但是想要做到,却是异常的艰难了些。
颍川长者陈寔陈仲躬,开启了教化天下寒门的先驱。
颍川设学,有教无类,诚邀天下之学子入他门下学习,除了华歆,管宁等人之外,当年陈寔颍川设学之后,无数学子的进入,不但一度让颍川成为了天下士子之中的翘楚之地,更是出现了无数和他一样之人。
管宁先后在辽东和中原教学,他的名声加上他的能力,天下不知道有多少士子学徒都出身于他,这是给天下爱寒门走了一条出路。
至于和管宁齐名的邴原,同样是在教化之处,留下了自己的赫赫威名。
邴原在外游学**年之久,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和挚友高谈阔论,和名师一起谈诗论道。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每逢有人劝酒,邴原都是只望一眼酒杯,然后含笑摇手,表示自己不会饮酒。其实邴原是为了不荒废学业才克制自己,滴酒不沾的。学成回乡后,邴原广收门徒,为了尽心教学,他仍是酒不沾唇。在邴原耐心地教诲下,门徒中有几十人学得非常精深,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
为了学识而克己,说明了他的坚韧,为了学生而克己,说明他的心意,这两个人的操行,是当初天下都为止敬佩的,也正是因为如此,陈老太爷和管宁先生,在这个天下的命声望很高。
(陈寔和管宁的名声是可以达到天下乃至边疆,达到异族的身上,这不是虚名,而是真的,若是没有他们两个人一直任劳任怨的在民间教学收徒,寒门早就结束了。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士子分两个部分,一个就是隋末唐初之前,还属于世家的那一拨人,其中魏晋时期,那是世家的巅峰了。
所有历史书都会告诉你,寒门士子之所以有了出路,那是因为活字印刷术,是因为科举制度,是因为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可是谁也没有说这群去考试的人是怎么出来的?
同样都是士子,一方面只有破衣烂衫,连个书本都没有,从小没有人教导他识字,教导他学识,他是怎么能够成为人才的。
世家之人从小吃穿不愁,只需要学习即可, 就算一个个全都是二世祖,难不成他们还能考不过一群大字不识的?
可是为什么从那场乱世之后,那些寒门子弟却是慢慢的可以和世家之人比拼了,他们的学识是怎么出现的,他们的能力是怎么出现的,是谁在教导他们。
而答案很明显,就这以陈寔为首,管宁和邴原等人为中坚的这一群“世家子弟之中的叛逆”,他们违背了自己的家族,将知识和学识,带给了天下寒门。
他们的成就不是说,天下寒门因为他们走出来了多少人,而是因为,他们的出现给了天下的寒门子弟,一个希望,哪怕这个希望非常的渺茫和虚幻,那也是一个实打实的希望。)
鄂焕也是听说过他们两个的名字的,虽然他也知道,这两个人的弟子有很多,但是刚刚听刘复的意思,这个叫做韩龙的家伙,似乎是那两位的嫡系弟子。
“鄂焕将军!”刘复看到鄂焕这么郑重的行礼,也是有些羞赫了,他只不过是说一说韩龙的师傅,好让他能够正式给他们这岚山部落的孩子们教学罢了,“从今日开始,韩龙就负责去给孩子们教授学识,我和你前去救人,报仇!”
“好!”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