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曹氏换天(4/9)
了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诏曰:“先王之道,庸勋亲亲,并建母弟,开国承家,故能藩屏大宗,御侮厌难。彰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增邑五千,并前万户。”至于《三国志》里面贾逵列传也是有这这一段的记载,但是和曹彰列传正好相反!
《三国志》贾逵列传说的是,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遂奉梓宫还邺。
不过这么轻轻松松的就将这么“冲动暴躁”的曹彰劝了回去,贾逵未免有些吹牛了!
而且无论是个人勇武还是带领军队,贾逵都不是曹彰的对手,曹彰如果真的想要抢夺曹操的印玺,他贾逵也没有办法!
至于大义…人家曹彰就是封了先王曹操的命令才去的!
所以在这里,作者专门查了贾逵列传和曹植的列传,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魏略》:时太子在邺,鄢陵侯未到,士民颇苦劳役,又有疾疠,於是军中骚动。群寮恐天下有变,欲不发丧。逵建议为不可秘,乃发哀,令内外皆入临,临讫,各安叙不得动。而青州军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逵以为“方大丧在殡,嗣王未立,宜因而抚之”。乃为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
从这里看得出来两件事,第一曹操身死后曹彰和曹丕都是众人的主心骨,也都是众人等待的对象,换句话说这个时候曹彰可以说和曹丕是一样的地位!
第二件事,贾逵并不是曹操病逝之后的第一负责人,是因为洛阳生乱,没有人愿意负担责任才趁势而上的,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曹彰一到洛阳,愣是先看到贾逵这个家伙!
再就是曹彰为什么先是态度这般强烈,然后又立刻偃旗息鼓了。
在曹丕和曹植争夺王世子之位的时候,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拥护!
其中曹丕的拥护就不说了,曹植的拥护就很有意思了!
对曹植帮助最大的无疑就是魏王得主簿,出身弘农杨氏的贵公子杨修!
消息灵通,智谋过人,手眼通天说的就是他这种人了!
但是另外还有几个人也是曹植的爪牙,丁家兄弟就不说了,臭名昭著。
剩下的要么就是杂耍之徒,要么就是奸佞之辈,一个个都是被称之为无德而荣,无功而禄的人!
不过这其中一窝小人之中真的有这么一位真君子,那就是贾逵!
这一点在三国志上被删除了,因为他儿子的原因,陈寿对于贾逵非常的尊敬也非常的留情面!
但是他投奔曹植这件事还真不是假的,所以曹彰在一进到洛阳之后,先看到这么一个玩意在做事,换成任何人恐怕也不敢放心。
但是当贾逵说太子在邺城,也就是主动承认了曹丕的地位以后,而且是代表所有人都承认了这件事,那就是板上钉钉了!
不能说曹彰真的就没有动心过,但是当他看到和自己挣抢位置的人是自己的大哥,这时候作者觉得,他是自己心软了!
所以才有了后面的不了了之,交出兵权,主动解甲归田回到自己的诸侯国之中等等!
这种事情数不胜数,甚至作者一度觉得,曹彰之死不是曹丕干的,而是他的儿子曹叡伙同那些世家干的!
因为曹彰就这种封赏的架势,曹丕真的有可能兄死弟及,毕竟这个是有前车之鉴的!
因为曹彰的篇幅已经快要结束了,他是这本书的开口,也是曹氏最为重要的一个人,更是曹氏武力和威望的象征!
再加上还有他和曹丕的兄弟之情,这些都让作者不得不多写一些!
在这里引用一些人的话,引用一些人对于曹彰的评价,也表示出,作者对他的感情。
曹操:黄须儿竟大奇也!
曹丕:以王之雄武,吞并巴蜀,如鸱衔腐鼠耳!
曹植:1昔二虢佐文,旦奭翼武。於休我王,魏之元辅。将崇懿迹,等号齐鲁。如何奄忽,命不是与。仁者悼没,兼彼殊类。矧我同生,能不憯悴。目想官墀,心存平素。仿佛魂神,驰情陵墓。凡夫爱命,达者徇名。王虽薨殂,功著丹青。人谁不没?贵有遗声。2幼有令质,光耀圭璋。孝殊闵氏,义达参商。温温其恭,爰柔克刚。心存建业,王室是匡。矫矫元戎,雷动雨徂。横行燕代,威慑北胡。奔虏无窜,还战高柳。柳王率壮士,常为军首。宜究长年,永保皇家。如何奄忽,景命不遐。同盟饮泪,百僚咨嗟。
陈寿:任城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
王嘉:任城渊谋神勇,智周祥艺,虽来舟、蓬蒙剑射之好,不能加也。
最后还有王维的一首诗!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曹彰就在这种十分诡异的氛围下将这群异族依次“提点”了一番!
但是无论是匈奴人,鲜卑人,羌氐胡人还是幽州的乌桓人,都颤颤巍巍的不敢多说!
直到最后,曹彰一个人几乎是占据了所有人的威风一样。
但是对于这件事,曹丕依旧是越来越开心的样子,因为看着自己的弟弟这种风范,就不由得开心了起来!
现在曹丕甚至在想,等自己成功的代汉自立之后,将局势都稳定下来,然后就将正值壮年的弟弟曹彰找回来!
那个时候自己已经将大
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