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曹氏换天(2/9)
p>河内司马家的几兄弟十分痛快的选择了继续当哑巴。其中司马家的二公子司马仲达,先是在洛阳协助曹丕处理先王曹操的丧事,里里外外都做的很好。
然后更是很主动的跟随夏侯尚如将先王曹操的棺木送回邺城!
整个过程那就是一个瞎子哑巴,什么都不管不问,老老实实!
最后曹丕看中了司马仲达这一点,直接给了司马懿丞相府长史的职位!
然后奉司马懿为河津亭侯之位,让司马懿再次回到了曹氏权力的中枢!
单凭这一点来看,司马懿要比陈群更加的懂得曹丕的心意!
同时在不久之前,曹仁上书陈明江东之主孙权在吕蒙死后并没有安稳的居住在江东,而且再次率军西来,有一种攻打襄樊的意思!
为此曹仁请求放弃襄樊两地,然后退守南阳郡宛城,重新建立防线!
关于这件事朝中众说纷纭,但是司马懿罕见的上表请求拒绝,明确告诉了曹丕,江东刚刚打完了关羽,这个时候便是借给他们几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和曹氏交恶!
若是主动放弃襄樊,也是将这两个地方拱手让人,若是坚持,孙权定然不敢动兵造次!
但是司马懿的话没有用处,曹仁还是已经决定了,对于这个一个老人,一个叔父,便是曹丕也没有办法!
不过最后的结果还是好的,而且司马懿为成功的回到了曹丕的身边,可以说得上是皆大欢喜了!
(s:关于曹仁焚烧襄樊二城,退守宛城这一个说法,三国志等史书上给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说法。
第一个就是曹仁退守这件事是曹丕搞出来的乌龙,晋书宣帝纪曾说。
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会孙权帅兵西过,朝议以樊、襄阳无谷,不可以御寇。时曹仁镇襄阳,请召仁还宛。帝曰:“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不敢为患。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言竟不从。仁遂焚弃二城,权果不为寇,魏文悔之。
这里面的意思是,群臣觉得襄樊二地已经不能守住了,不如退让到宛城!
而另一个方面是曹仁的问题,是说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曹仁和江东的故事!
曹仁自己说的襄樊之地粮草不多,城墙也多有破损,江东大军大举进犯,恐不能阻挡,请求退还宛城从新构筑防线!
关于这两种说法,作者更喜欢后面的这一种说法,因为只有这样逻辑才是通的!
先说夏侯尚,从时间上来说,夏侯尚成为曹氏的征南将军这件事是要早于曹氏代汉自立为魏的,因为上庸被收复乃是延康元年七月,这个时候曹丕仅仅是一个魏王!
而曹仁动手的时候却是没有具体的时间,但是应该更早!
至于为什么,因为曹仁在延康元年只做了两件事,第一个就是退守宛城然后反攻襄阳,大败江东大军,大破陈绍!
第二件事就是命令麾下高迁,尽迁汉水之南的未开化之百姓,让他们去襄阳新野等地居住成为曹氏的百姓!
这两件事都是需要时间的,尤其是第二件事情,若是七月之后他再这么做,等到百姓开始迁徙了,冬天也快要到了,他是没有时间安置的!
所以曹仁退守宛城也好,迁徙百姓也好,这都是在七月之前,但是他和徐晃联合攻打的襄阳之地,这里面有没有夏侯尚的事情还尚未可知。
但是后面徐晃紧跟着作为夏侯尚的副将出征上庸三郡九县了,这时间上似乎就是很有意思了。
曹操虽然说是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去世的,但是当曹丕等人确定下来魏王之位的时候已经是延康元年的二月了。
守灵,夺权,争兵权几件事昨晚至少也要到延康元年的三月底甚至四月初了。
这个时候雍凉之地开战,张既等人平复凉州四郡之地,驱逐了羌氐胡人!
而夏侯尚于司马懿等人也浩浩荡荡的带着曹操的棺木回到了邺城。
这个时候夏侯尚如果是持节从洛阳到邺城受封散骑常侍,迁中领军。
然后再在曹丕称帝之后改为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都督上庸军事的话这不可能,因为这样刘封220年绝对是死不了的,曹丕称帝就一定是年底了,除非夏侯尚和徐晃两个人是飞过去的。
所以才采用了改编版本,夏侯尚中途就去了荆州,并且和曹仁进行了夺权,也只有这样算下来,刘封和夏侯尚两个人的时间就碰到一起了!
而退守宛城这种事,除非曹仁自己亲自提出来,否则不会有人建议的!
曹仁在建安二十四年屠杀宛城,只要是不傻的人就不敢在这个时候让曹仁去宛城,而且曹丕换天就在眼前,也不会主动给自己找这个刺激的。
所以晋书应该是为了证明司马宣王司马仲达的权谋,主动给曹丕和他的文武百官主动手动降智商了!
但是不可否则在曹丕继承王位之后的一段日子里,司马懿做的真的是相当的好!
第一就是处理先王曹操,那是公认的有里有面,而且在曹丕不打算离开洛阳的情况下,主动回了邺城,避免了最开始的权利漩涡。
虽然他没有从中得到好处,但是他同样也没有沉下去,甚至在最后还回到了曹丕的权力中枢之中,也算是成功了!
之后的低调也是十分符合曹丕的心意,这里不得不说,先不讨论司马懿其他方面的能力是否强大,这政治绝对是满分的!)
不过司马懿的沉默不语,彻底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