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年轻的班主任(1/1)
1987年9月,崭新的沂蒙市铁路小学和铁路中学开学了。
为了迎接第一批学生,贺如兰和同事们筹备了大半年,卫生要打扫,桌椅要编号,最难的就是拉生源。
没有铁路学校之前,新线刚建立的这两年,铁路职工的子女全部都散落在各个片区的小学和中学,少数关系硬的人把孩子送到重点学校,绝大多数没有关系的职工只能把孩子送到离家最近的学校。
由于铁路工作的特殊性,很多职工没有时间接送和教育孩子,特别是双职工的孩子放了学没人管,撒欢儿的在外面玩,家庭作业没人督促常常写不完,成绩自然不尽人意。
地方学校的老师,大多不能理解铁路职工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总是埋怨家长没有好好管理和教育,久而久之,大家都认为铁路上的人就是没文化,一代不如一代。
这些观念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过去的铁路职工中,受过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确实不多,能在铁路中专受过专业培训的基本都在担当单位的业务骨干,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绝大部分的职工平均学历,也就是初中毕业。
在这种大环境下,铁路人不仅没有时间督促管理孩子学习,在观念上也不重视学习,反正以后可以接父辈的班,到铁路系统内部工作,学习倒成为了一件随缘的事情。
虽然大家早就知道要成立铁路学校,但很多职工并不打算将子女转到铁路学校上学,首先是懒得去办转学手续,其次也怀疑铁路学校的教学质量,为此老师们到各个站段去做职工的工作就花费了几个月的功夫。
由于铁路学校位于铁路生活区的核心位置,接送孩子十分便利,就算没人接送,孩子自己也可以安全的沿着人行道,不必横穿马路就可以回到家。
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低年级的学生家长,所以贺如兰担任班主任的一年级基本按计划招满了新生,总共两个班,每班四十个学生。
学生最少的是五年级,计划招两个班,每班三十人,结果一个班都没有招满,只有五名学生从外面的学校转回铁路学校上学,另外有七个学生是刚刚被父母从老家接出来的,全班十二个学生,五年级的老师们倒清闲了。圣光并不会保佑你
学生拿笔姿势不正确,贺如兰就手把手一个个的教,学生在下面写,贺如兰就一排排的围着他们走,观察到谁写字的姿势不对,谁写的潦草不整齐,贺如兰马上纠正。
上师范的时候老师就讲过,一年级是打基础的重要时间段,基础打不好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习惯和成绩,这一点,贺如兰记得非常清楚,所以她宁愿累一点,说话再多一点,也不能让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自从开学,贺如兰一次家也没回过,直到国庆节放假,她才匆匆忙忙给父亲贺老憨买了条大鸡烟,又给母亲买了双带袢儿的布鞋,贺如磊的三国人物成套画片,贺如云的丝带发卡,装了满满一帆布袋。
大包小包就往火车站赶,火车站人真多啊,大概是都想回家过节吧,贺如兰后悔没有提前几天来买火车票,这买票的人排成了长龙,车都快进站了,可怎么办啊?
实在不行只能买明天的票了,贺如兰正着急呢,突然听见有人喊了声“贺老师!”
贺如兰回头一看,正是诸葛怀志,原来过节前后是铁路运输高峰,诸葛怀志是过来帮忙维持秩序的,兼做义务咨询和便民服务,听说贺如兰没有买到车票,诸葛怀志答应帮忙把她送上火车,然后找列车员补票。
“那我就先帮助你这个人民教师登上回家的列车好了!”诸葛怀志开着玩笑。
贺如兰也笑了,“幸好遇到你,我还打算买明天的票再回去呢!”
在站台等车的空隙,贺如兰询问诸葛怀志的学习情况,怎么没去找她补课?诸葛怀志这才将自己调到段上驻勤的事情告诉她,并请求遇到难题去学校找她帮忙,贺如兰爽快的答应了。
火车缓缓地驶出了站台,贺如兰从窗口向外望去,诸葛怀志修长的身影正在远去,贺如兰第一次发现,诸葛怀志那身深蓝色的铁路服显得他竟然有几分帅气。
。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