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九章 再一次重蹈覆辙(1/1)
当时,乡村里掀起了做“战备鞋”、砍“战备柴”的热潮。做鞋子、织鞋垫对我这么一个女知青来倒不算难,我感觉到非常困难的是砍“战备柴”。
砍“战备柴”可是有要求的,必须是要标准的“夹子柴”。这种“夹子柴”的木材必须是长约两尺、直径一寸左右的圆木,用竹子做的夹子装才算合格。我平时煮饭的柴多是些茅草柴,就近在山上找的,而要得到夹子柴,得到很远的大山里去砍野木。
为了砍“战备柴”,我和几个女同伴必须翻山越岭走远路。一路上山高林密,荆棘丛生,流水潺潺,鸟儿鸣叫,风景如画。
可我哪里有心思看风景呢?一心只想赶快砍下“战备柴”,去生产队顺利交差。我努力寻找着合适的野木,再把它砍倒,削去枝叶,弄成标准的木材,顺手丢下山坡。估计数量差不多了,我再下坡去把柴放进夹子里,与同伴一起返回。
砍柴不容易,挑柴更是要命。刚开始,我还感觉到比较轻松,肩上的担子发出富有节奏感的“吱呀吱呀”声,走起路来如同“风摆柳”。可山高路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到挑的柴越来越重,走着走着就不行了——肩膀压得疼,三十里的山路是那么的漫长,仿佛让人看不到尽头。我只好走一阵,歇一阵,还是感到挑不动了。这时,同伴会伸出援助之手,她们会轮流帮我挑着柴走一段路程。
如此这般,我才艰难的把“战备柴”交给了生产队。我真的非常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女同伴们!每到春,生产队全体社员必须上山“割青”。所谓“割青”,即割下嫩草、嫩树叶等植物,然后再把它们踩进水田里做绿肥。这种施肥方式非常环保,比化肥强多了。
“割青”不能在近处山上割,近处的山上那些“青”都长在刺蓬里,要千挑万选才能得到几根,恐怕牛年马月才能弄到百十来斤。所以,“割青”必须走远路,得到当地的火烧岭去。
我和几个女同伴挎着镰刀,拿着扁担、麻绳上路,去“割青”了。走过弯弯曲曲的山路,翻过几个陡峭的山头,我们终于来到了火烧岭。古诗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真的,火烧岭的确是去年的野山火以及农民开荒放火烧出来的,只见被烧过的灰黑的土地上,整齐的长出大片大片的青草、长蕨、嫩绿树,都有一尺来高,绿油油一片。多好的“青”啊,我们举起镰刀,刷刷开始割起来,望着成片的“青”倒在脚边,我们的心中甚是欢喜。
“青”割够了,我们把“青”捆起来,挑回水田。这可是个技术活,因为这些“青”又嫩又脆,一不心弄断了,会得不偿失。有时,把“青”挑到半路的时候,由于麻绳松脱,“青”散落下来,让我们忙得满头大汗,才把“青”捆结实。
回到村庄后,我们还得把“青”送到田边,由记工员过秤,按重量给我们记工分。然后,自己用脚把“青”踩进水田,制造成绿肥,才算大功告成。
“割青”的劳动强度高,程序繁杂,体力消耗大。一一趟,我都快累散架了,回家还要做自己可怜的饭菜,真是苦不堪言。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