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章 试验(1/2)
淖父为陈太傅准备好工具,陈太傅就叫淖父不要管了,他们自己来犁就好。
淖父好多年不耕田了,他对犁田也生疏了,也不想丢人现眼,就看陈太傅怎么耕。
只见陈太傅走到一老者和一中年男人面前,与他们商量着什么,陈太傅听不着。
商量了一会,陈太傅把犁放到地里,再拉着两头牛把他们架好。架好后就叫了起来:“两位爷架好了,来吧。”
他们先犁的不田,是干地,毕竟大王与董国相不太会犁田,先在干地里熟悉熟悉犁法再说。
随着陈太傅一声叫唤,穿成普通面姓的大王与董国相向地里走去。陈太傅与他们商量好了,董国相年纪大走在前面牵牛,大王年轻力强体壮在后面掌犁。
这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大王与董国相要亲力而为,这样才显得对农业的重视。
董国相牵着牛后,问大王:“老弟啊,你准备好没?”
大王听起来好不别扭,虽然他们商量好了,不要叫大王与国相,要以老兄老弟相称。一大王现在被叫成老弟了。叫他老弟也只是到长安和皇兄在一起里,只有刘德几位大哥叫他老弟,没想到现在也有人叫他老弟。
说好了的事只得认可,大王回应说:“老哥好了,你走起。”
董国相不想都可以猜到,他大王肯定是不会犁的,不能让牛走快了,只能慢慢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牛开始走了,它们是跟着董国相走的,董国相走得慢,牛也走得慢。走了一段距离后,陈太傅发现大王的犁并没有吃进土里去,也就是说根本没犁上。
“老爷,你后面要抬一抬,让犁头吃进土啊,不吃进土那不是白犁?”
陈太傅还懂一点犁田的方法,提醒到。
被陈太傅一提醒,大王意识到,他拿犁这头要抬,那犁头才能吃进地里,才能犁地。于是,大王就用力抬了抬这一头头。
大王将犁把的这头一抬,犁头是吃进土了,可是大王抬得太高,犁吃得太深,那牛不走了。
这两头牛是两头有经验的牛,知道犁吃深了,它俩不能使劲,要是再使劲那犁就会断了。
陈太傅一看不对,又指挥:“那犁头吃进太深,你这头就要压住了,不能让它再往下吃进了,再保持这三五公分的位置,再保护犁头的水平。”
陈太傅通俗易懂的解释,大王一下子明白了,于是他又在后面使劲地压着,叫国相拉着牛继续犁。
牛继续走了几步,那犁却又翘了出来,犁不上地了。
陈太傅看大王对掌握这个平衡不到位置,就叫他们停下。
此时围观的百姓来了不少,他们躲在隐蔽的地方,看这两位做这两头犁的实验,自己根本不会犁地,还来做试验。好几个人摩拳擦掌想出来帮他们犁。
大王与董国相停下后,陈太傅又重新安排:“俩位爷互相换个位。”
董国相担心:“我这年过半百的人了,哪里还掌得动犁?我还是牵牛吧。”
“掌犁不是力气的问题,是平衡的问题。这个平衡是讲中庸之道。你是儒家大师,对中庸之道不陌生吧。”
陈太傅把掌犁的学问与中庸之道联系在了一起。
讲中庸之道,董国相来了兴趣:“太傅,你这观点有何道理解释?”
陈太傅就说,第一犁当犁头吃进地里三五公分后,就要稍稍将犁把往下压,但压的力度不能过大,压到整个犁底与地面平衡,然后用暗力保持这种平衡。犁头一往下吃地,你就将犁把压一点;当犁头往上翘时,你就将犁把抬一点。这样控制犁在这个中间状态,不要上不要下,刚刚好。这不正是中庸之道?
董国相一听,是这么一回事,他要试一试,他这个儒家爱好者,能不能用中庸之道,来掌握好这把犁。
“老弟,你走前面牵牛,我来犁。”
大王担心董国相,说:“你这把老骨头,行吗?”
“这不是力气的问题,要运用中庸之道,不知道我对中庸之道研究得深?”
大王自己掌握不好,就让董国相来吧。
听起来掌犁的道理与中庸之道差不多,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董国相犁了几下后,结果与大王一个样。大王笑了起来:“我的儒家大师,虽然掌犁与中庸之道有点相似,但实际操作起来不是一回事,你还是下来吧,让我们的太傅试一试吧。”
其实陈太傅也一样,有点理论,操作起来虽然好一点点,但结果要不是牛不走,要不然就是犁头跑到地面上来。
在远处偷看的百姓看不下去,有人胆大的就跑了出来。
一位中年壮汉走到陈太傅他们面前,说:“几位爷,我看你们做这个双犁的试验是件利国利民好事,但你们的实际操作水平也太差吧?这犁地犁田,用什么中庸之道?你们是不是朝廷的理论专家,理论一套一套的。这样吧,这个操作就由我们来代劳吧。”
壮汉叫了别外一位小伙子,他俩人下地一配合,稍稍适应了一下,就顺利犁了起来。那犁头吃进地后,翻起那土一浪一浪的,看得都很舒服……
壮汉与小伙子在地里犁一圈后,很是高兴:“好犁好犁,犁一圈下来等于两圈。谁发明,真聪明啊。这犁推广起来大大提高了犁田效率……”
壮汉有些激动,他放下犁来与董国相说话:“这位老者,是不是你发明的?”
这哪里是他董仲舒发明的,只是他董仲舒知道,二十年前他在这里生活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