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文人多吃货(1/2)
李命的出现就只是三味书屋里的一个小插曲,没有带来多少,没能改变多少。这里的一切都还是一如既往。
虽说叶抚说着是曲红绡出门修行了,自己任务也就轻松了一些,然而实际上,就只是在本来就很闲的基础上再闲上几分。
等待着酒发酵好的这几天里,叶抚出门串门的次数比之前多了不少,跟周围的街坊邻居关系打的不错,没少从他们那里收一些腊味、卤味之类的东西,也算是在伙食这方面省了一些钱。
一日三餐、课堂授课、闭目养神、串门,然后就是常常被李四邀请过去,试吃新品种新口味之类的。李四经常都会在他试吃完毕发表评价后感叹,整个黑石城十多万人就只有他一个人懂这份味道,或者说懂他的味道,虽然说得有些歧义。但叶抚也还是理解,李四他是把自己当作知音了,在这里的话,可能叫“知味”要更好一些。每每于此,叶抚也就只好在心里面想,若是让天朝那一摞子人尝到这味道,怕是要穷尽毕生所学来“吹爆”。
渐渐地,味道飘得远了,名声也就传开了,随着第一批专门从隔壁城组织在一起来吃火锅的“吃货”们的到来,这黑石城的“李记火锅”火了。
历今,不管是怎样的时代,文人大多“吃货”,一旦吃到感动他们的美味,自然是少不了一番吟诗作对以来吹捧。而正好,赶着过来的“吃货”有不少的文人,于是乎,在那么一段时间里,各种各样的律诗、绝句、辞赋铺天盖地般传到更大的一些城里。如果说这些诗词大多都只流行在“吃货文人”这个圈子里的话,但是某个人某一天突然造访李记火锅,一两个时辰的品味过去后,一首诗快马加急,被传进了叠云国皇宫里以“吃遍天下美食”为目标的六皇子李泰然的寝宫里,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那个写诗的人叫袁守季,叠云国出了名的大诗人,喜好吃,而且对吃特别考究,不仅考究,每次吃完一样美食,吃得舒服了,就必定得作一首诗,因其才华横溢,所以他诗里对美食的描写不可谓不生动,常常叫一些人看得食指大动,有条件的快马加鞭便要去求来诗中美食,没条件的若是有机会路过也定然不会错过。久而久之的,袁守季变成了“美食代言人”,叠云国内,一样食物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美食,得他吃过后才知道。
也正是因为袁守季这份名声和才华,深受当代六皇子李泰然的喜爱,与其有着颇深的私交。于是乎袁守季对美食的评判便更加具有权威了,不少店为了他一首可以当做招牌的时,想法设法做迎合他口味的东西。但或许袁守季真的有“吃”这个天赋,做美食的人是否用心了,他一尝便知。
而今天,袁守季路过黑石城这边,听闻了许多对“李记火锅”的吹捧后,便亲自来尝一尝。一个多时辰后,他深深地知道,做这火锅的人的确是用心了。吃完后,叫小二拿来纸笔,吃的有多酣畅淋漓,写诗就有多酣畅淋漓,一撇一捺之间,一首诗成了。
“赤似炉灶清如烟,椒麻落舌町长甘。
洛河稻下洛河水,洛河水下荇菜鲜。
膏肥汁美谈神仙,料想不知火炉前。
守得鲈荞滚油香,只叹仓海一粟田。”
诗成之后,这位袁大家自然是迫不及待地要将这份美味分享给还在深宫之中的六皇子李泰然,招来随性书童便催促其去驿站,打上“皇印”,拟作宫廷之信,快马加急,将这首诗送往叠云国都城。
袁守季为人大方,向来不吝啬自己的诗被众人传阅,就在这书童把这首诗送往驿站的途中,便有不少人提前知晓了这首诗。袁守季关于美食的诗向来备受关注,又在这“李记火锅”的火头上,自然是很快便形成了一股风,吹往四面八方。
为了照顾那些看不懂诗的起兴之人,很快地便有吃过李记火锅的人做出一篇简译文,随着这首诗一起流传开了。
“这锅里的汤底有清、红两种,红汤像火炉中的火一般炽热,清汤像是清晨的雾气般清新,浅尝一下,花椒、青椒的味道吃进嘴里,却意外地有一丝甘甜。问过之后,才知是用了洛河稻米来熬汤调味,刚好点的菜里有洛河之下生长的鱼尾菜,配上洛河稻米的甘甜,便更是觉得鲜。各种各样的大鱼大肉下肚后,不由得乐滋滋地想那天上神仙,定然不会知道这李记火锅火炉前的这份美味。看着一样又一样菜在油汤里面翻滚着,却只好感叹,人的肚子为什么就那么一丁点大呢。”
一句话总结,“吹爆”。
李记火锅的名声被这一首诗再次提高。只是辛苦了李四,这些天一直忙得焦头烂额。
在李记火锅二楼的一间包厢里。袁守季做完诗后,意犹未尽,不由得找来了老板李四。
李四刚出现在包厢门口,袁守季便抖了抖嘴巴上的八字胡,开门见山问道:“掌柜的,我想问一问这汤底……”
说着,他觉得这般问容易引起误会,恐让人以为他在打探秘方,便换了个说法,“我这油碟里面,有一种涩香之味,闻起来郁香浓浓,但是混合了肉菜进嘴后,却稍微有一种刺激之感,不知这是何种调味品?”
李四听着袁守季的描述,一下子就知道了,说的是叶抚建议他去找的一种叫“香菜”,但是他没找到,就用一种名为“烟木果”的水果果皮代替的调料。他正想说时,却又觉得这是先生告诉他的秘料,没有经过他的同意,应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