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六)(1/5)
六
不管闵兰珍、江一贞怎么想,日子还是得过。转眼便到了一九六四年的下半年。此时此刻的衙后街,除了社会上各机关单位因早有传闻的“四清”已正式铺开,令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又多了若干谈资外,又出了几件令他们议论了好一阵的事情:先是读书特发奋的杨家妹子延玲考上了清华大学,继之是江一贞的大儿子贾山毕业后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就是多年未曾和家里联系的麻家老大麻芳,亦给父亲寄来了信件并附上了一帧戎装照片。
说来巧得很,杨延玲的录取通知书也是老刘送来的。正是因此,不仅衙后街的居民们认为他是个福星,就是他自己亦认为,既然邮路这样顺畅,那不定能沾点文曲星们的福气,令下学期就要读高中的儿子日后也能考上大学。不过,这些都是题外话,衙后街居民的兴奋点还是集中在延玲金榜题名这件事上。这天下午,当在场的街坊们看到杨延玲在老刘的报喜声中从狭窄的居所内跑出来,激动不已地接过录取通知书,尤其是看到她手上的通知书上赫然印着的清华大学的字样时,都跟着欢呼起来。要知道,这可是这个街区第一次有人考上中国的顶尖大学啊!在众人传看通知书的时候,尽管杨延玲的嫂子还能保持镇静,但她在二中做校工的哥哥杨云若却欢喜得难以自持了,以至街坊们上前道贺时眼睛竟湿润得不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终于能给早年去世的爹娘一个交代了。
“云若,还真要恭喜你啊,可算熬出来了。”杨延玲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江一贞碰巧在场。看到故人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她非常高兴,就像自己的孩子高中了一样。她非常动情地对杨云若说到:“你也真不容易,像你这样待妹妹的,整个荔川县都难得找出几个!”
“是啊,是啊。”闻听此言,众人一叠声地附和着。杨家兄妹父母去世得早,延玲全靠兄长抚养。为了支持她上学,云若结婚后一直不敢要孩子。也是这妹子命好,不独有个好哥哥,还遇上了个好嫂子。后者对支持小姑子上学不仅无有一点怨言,还跟着丈夫节衣缩食,待她比待娘家妹妹还要亲。
“延玲上学有什么困难,跟居委会说,大家帮助解决。”江一贞叮嘱着杨云若,“衙后街出了清华生,是我们全体居民的光荣。”
“谢谢、谢谢。”听着这话,杨云若和妻子非常感动,至于杨延玲,俊俏的小脸更是激动得通红。这些年,他们兄妹可没少得过邻里的帮助,尤其是江一贞及郑文淑,更是将他们的事视为自己的事。不讲别的,单是学习上,贾家两兄弟、岑家务实等就是杨延玲的常年校外辅导,尤其是贾家老大,即便上了大学,只要回家遇到杨延玲,都会过问她的学习情况,告诉她如何解方程,怎样写作文。
“江组长,云若一家还真亏了你哩,”看到这种情况,街坊中有人说道,“你这样做好事,会有好报的。”
可不!听到这样说,众人都很赞同,就是历来不信因果报应之说的郑文淑也觉得事情应该是这样。她因此对众人说道:“确确实实是好心有好报,大家伙儿可能不知道吧,江组长的大儿子昨天来信,说他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了。”
是吗?听着这话,街坊们又兴奋起来,转过身来向江一贞道起了恭喜。想想吧,中国科学院,那可不是寻常单位,能到那里工作,足以证明本事了得。
“谢谢,谢谢大家了。”听到众人的恭贺,江一贞自然很高兴,但她知道自己不是今天的主角,话题还应是杨延玲的高中。她于是很谦虚地说道:“我家老大虽然进了科学院,做的也就是一般的工作,真要说厉害,还是延玲。要知道,她只是个十七岁的女孩子,家里条件又不是太好,能考进清华大学——咦,这学校怎么说来着?”
“中国最高学府。”有人在边上递过话来。
“对,能考进咱们国家的最高学府,才真正了不起。”
“就是,就是。”众人一致表示赞同。但紧跟着有人又提出了那个不止一次提出的老问题:“我说大家伙儿,你们说说,我们衙后街为什么年年都有不少伢子考上大学,尤其是能考上清华、复旦、南开这样的名牌大学?”
“为什么,孩子们有志气、肯发狠呗。”
“家长们也支持。”
“遇上了好老师。”
闻听这样的问话,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要我看,还是这里的脉气好。”听着大家的议论,一直插不上嘴的晁婶发话了,“要讲孩子发狠、家长支持,别的街道都一样,可他们为什么考不过咱们这里?说来说得是那样肯定,一点不容他人置疑。
“是呀,是呀。”晁婶的话音刚落,衙后街最喜出风头的大嗓门女人吴望霞跟着便嚷开了。不惟如此,她还拿出了一封寄自北京某信箱的信封,展示给众人——
“衙后街还真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哩,这不,我家老大不仅上的是北京工业学院,而且分到了部队,干的是保密工作。”
“北京工业学院,那是个什么大学?”有的街坊不太清楚,“不会比清华、复旦还强吧?”
“啊,听说是搞军事的,也要高分才考得进去的。”有的邻居似乎知道一些。
“哟,还真在部队工作哩,”有人从吴望霞中接过照片,一边端详,一边发着感叹,“你看,这不穿着军装吗,顶精神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