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配合与协调(中)】(1/2)
海天电子这一次研发的新型监控设备,包括若干个型号,专门针对比较极端的工作环境而设计,比如高温、低温、大雾、烟尘等等,只是还不能应对严重的雾霾环境,这还有待于技术上的进一步突破。
二十多年来,海天电子在研发方面一起保持着很高的投入,这是公司能够持续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
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的摩尔(gordon_moore)有一个著名观点: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个观点被称为摩尔定律。此外微软创始人盖茨(bill_gates)也曾说过: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
虽然摩尔定律并非普遍真理,如今半导体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放缓,更新换代的周期由原来的18个月变成了36个月,但是电子工业仍然是这个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这类企业如果技术上停滞不前,将很快被市场淘汰。
当然,自己不去搞研发,仍然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跟上市场进步的速度,比如购买别人的核心元件、生产线或专利技术,但这样的企业更像是组装车间,既赚取不到主要利润,也无法将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安以勤用了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就将全部评测结果介绍完毕,同时还与几款同类产品进行了对比。
详细不等于罗嗦,在何惠铭手下做事的人,都深知这二者的区别。这又不是新设备投放市场的新闻发布会,也不是向客户推销自己的产品,吹捧渲染之类的话一概都用不着。
安以勤回到桌边坐下来后,何惠铭问道:“新设备的生产线评测工作做得怎么样了?
“实验生产线的调试工作已经完成,不过侯厂长认为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我们正在探讨更合理方案。”安以勤说着看向侯凯杰。
侯凯杰解释说:“我认为新设备的生产线应该在生产效率和使用人工方面体现出更大的优势,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安以勤说:“我们的新产品技术含量是很高的,针对的也是特殊客户群体,这和我们之前的产品有明显的区别。我个人认为,生产成本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已经下降为次要因素。”
侯凯杰说:“我并不否认这一点,不过这只是目前的情况。随着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我们的竞争对手会越来越多,产品的技术优势也会被逐渐削弱,最后还是要靠成本优势去竞争。”
一个产品从研发出来到投入生产线实现量产,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需要考量的因素非常多。虽然海天电子在生产监控设备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实现这一过程并不困难,但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却是任何时候都绕不过去的核心问题,安以勤和侯凯杰的分歧便在这里。
安以勤认为,新产品的技术优势保证了足够的竞争力,针对特定用户群体,价格并非主要影响因素,目前实验生产线的情况已经能够满足批量生产的要求,继续在生产线上作文章,会得不偿失。为了减少一道工序、节省一个人工,往往需要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才能够实现,这样一来虽然降低了生产成本,研发成本却会大幅上升,同时还会延迟产品上市的时间,这等于削弱了新产品的技术优势,延长了研发成本的回收周期。与其如此,还不如将这些资源投入到其它研究上,这样才更符合公司的利益。
侯凯杰则认为,生产成本必须要严格控制,哪怕从一个部件上节省一毛钱的成本,累积起来都是极为可观的,不能因为利润空间充裕便不重视。以后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生产同类产品的能力,到那时,本公司的产品依然能够依靠生产成本优势保证足够的竞争力,为此延迟新产品的上市时间,完全是值得的。
这二人的争论虽然并不激烈,表现出的态度却很坚定。他们陈述的对象并非对方,而是何惠铭,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各自列举了很多实例和分析数据,否则光讲那些大道理是没有意义的。
用了大约一刻钟的时间,两人将自己的论据充分阐明后便停止了争论。这又不是辩论会,不需要针锋相对你来我往地分个高下,何惠铭也不会简单地肯定一方或否定一方。这二人虽然观点不同,却并无对错之分,出发点都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只不过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听二人说完,何惠铭沉思了一下,然后将目光转向了钟彦:“钟部长,你有什么看法?”
钟彦说:“安部长和侯厂长说得都有道理,但是我们做的任何判断,都应该充分以市场为依据,否则便谈不上客观和严谨。市场调研报告大家都看过了,但我们是不是应该听听销售公司的意见再下结论?”
听他这样一说,几人都朝林若熙和莫凡看去。
企业的生产行为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与销售行为相结合,通过市场的流通作用,实现生产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的转换,这样才能使生产持续进行。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是这个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企业的商业决策大多以此为基点展开。
海天电子终端产品的销售工作由海天科贸全面负责,两个公司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极为重要,因而每当何惠铭做比较重要的决策时,都会让林若熙参与进来,这当然也是因为两家公司的关系非比寻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