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节 鸡鸣寺(2/3)
但感觉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溥洽大师的茶道和其佛法相比只能说一般吧。品完茶之后,朱允炆放下杯子,道:“大师,已经有一年多没见了,大师风采依旧啊。”
“呵呵,哪里,哪里,在山上也没什么事情做,除了每天和师傅请安,就是念念佛经,寺里的事情,也用不着我。”
朱允炆轻笑了一下,知道溥洽大师是鸡鸣寺一个特殊人数,作为德暄法师的关门弟子,大家对其都尊重三分,不过溥洽大师除了正式场合,都是一副无拘无束的样子,除了研究佛法之外,万事不关心。但在选择朱允炆主录僧的时候,德暄大师却推选了自己的徒弟溥洽法师,朱元璋考了一下溥洽法师,就答应了,这可跌破了鸡鸣寺大小和尚的一地眼镜(如果有的话),不过朱允炆对溥洽法师还是挺满意的,他本来就对有学问的人很尊重,溥洽的佛法修为是没什么问题,其他的事情反而让允炆觉得很自在。
“大师,允炆最近以来,行事操切,夜晚心绪难平,有时候疲惫不堪,却不敢停下来,不过昨日倒是睡得安稳,但是世事多变,等离开鸡鸣寺恐怕还会重蹈覆辙,如何解决,请大师教我。”
“殿下,究竟为何事忧心呢?”
“这......”朱允炆愣住了,这个还真不好说,难道让自己说将来自己的四叔会造反,自己被赶下台最终不知所踪?
溥洽大师笑了笑道:“殿下有难言之隐就算了,贫僧只能尽我所能了。”
“殿下贵为皇太孙,将来的大明之主,能让殿下忧心的事情只能是江山社稷,必是殿下看到了大明的危机,却无力改变,什么事情是殿下无力改变呢?一种可能是当今皇上能掌控,而殿下掌控不了;另一种可能是殿下的做法无人支持,只能孤军奋战。”
“呃......”朱允炆心说,这个没正形的大师,怎么看事情这么明白?难道现在的和尚都和北平的道衍一样,熟知天文地理、兵书战册?“大师,请继续。”
“大明目前从表面来看已经没有内忧外患,但殿下却忧心忡忡,说明殿下不认同,那是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朱允炆不由得站起来:“允炆确有所思,请大师教我。”
溥洽笑了笑说道:“殿下,贫僧无能为力,贫僧只知佛法,对治国安邦并无良策。这一点和北平庆寿寺主持道衍师兄就差远了。”
“哦?”朱允炆愣住了,溥洽还认识道衍?“您认识道衍大师?”
“不,”溥洽摆了摆手:“贫僧不认识,只不过最近庆寿寺主持道衍大师的弟子法能到本寺挂单,贫僧和他聊过几次,感觉他言语间对他师傅很崇拜,让贫僧奇怪的是他竟然说道衍大师精通天文数算、兵书战册,搞得我好生困惑。”
“哦,大师请继续。”朱允炆暗暗决定,回去一定要让人查查这个法能来京师做什么?
“华严经上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殿下以为是何意?”
“允炆认为是说一切现实都是心所变现的,一切改变都是识造成的。”
“那么,心、识是什么?”
“这个?心、识就是心、识啊。”允炆纳闷道。
“这个说法很多,在贫僧看来,心识本为一体,当你观察世界时,心在起作用,当你改变这个世界时,识在起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识,所以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不同,每个人对世界的改变也是不一样的。”
“大师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进而对同一个事情的看法和做法也就不同?”
“呵呵,”溥洽抿了一口茶说道:“差不多就这样了,一个农夫认为世界就是自己的土地、父母家人,对世界所能做的改变只是其体力而已,但他所做的改变是会改变其世界的,对其他人没有影响,如果说有,可能会对一些蛇虫鼠蚁有一些影响;一个帝王认为世界就是自己的国家,对世界所能做的改变可能是赋税增加了几百万石,但其产生的影响会是千百万人。殿下不是出家之人,而是世间的未来帝王,所以这么理解就可以了。”
朱允炆想了一下,道:“大师,允炆明白了,人的权力越大,那么其对世界的看法会越简单,对世界的改变也会越大,影响的人也越多。”
“不错,殿下。”
“哦,允炆明白了,但是不明白大师和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
“呵呵,不可说不可说。”
朱允炆无奈起身,回到了客房,一路上在想着溥洽说的话,但不得要领。下午在翻看《资治通鉴》,当看到商鞅变法时,恍然大悟:溥洽在劝诫自己不要操之过急,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都不同,改变方式也不同,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美世界,每一个破坏这个世界的人都是他的仇人;所以变革是那么的难,所以皇爷爷才会训斥自己不懂得做事方法,不懂得选择时机。
合上《资治通鉴》,朱允炆叹了口气,但是如果不做改变,那怎么对付燕王叔呢?而且燕王叔也有他的完美世界,自己最近的做法是不是也引起了他的警觉呢?他是不是已经在部署了呢?朱允炆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引起了文官的抵触,也不清楚燕王已经开始部署了,但是他很迷茫,他迫切希望有人能告诉他,如何才能避免悲剧呢?他意识到自己的本来意识和梦中的朱首道的经历的冲突越来越严重,所以他表现的很反常,恐惧,所以反常。
到了最后一天,当朱允炆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