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钢铁时代》

小小书屋网(77shuw.cc)

首页 >> 钢铁时代 () >> 第二百三十四章 上海急电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77shuw.com/12793/

第二百三十四章 上海急电(1/2)

穿过前面的街道,身后传来了吱呀吱呀的声音,杨元钊回头一看,一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在水泥路上快速而去,现在的自行车还很原始,是铁轱辘或者是木轱辘,很容易损坏,也颠簸的厉害,杨元钊没有想过要生产这样的自行车,却没有想到,有商人从外面带过来,甚至流行起来之后,也有商人想要投资,从包头购置一些加工设备和机床的,准备在当地生产。

现在的包头,基本上上下班是靠走,逛商场也是同样,虽然有加长型的公共马车,覆盖面却不广,这种情况之下,自行车就有着巨大的市场,木质的一辆大概需要20-30元,铁质的也不会超过50元,这对于富裕起来的工人来说不算什么。

包头的高工资,哪怕是什么都不懂的普通工人,也拥有15-20元的工资,加上奖金和年终的红包,每年能够拿到250元以上,这还是最底层的工人,稍稍的上升一个层次,工资标准会倍增,工人的最高工资,会达到350元左右,这笔钱,用来购买一个代步工具,还是不错的。看到这个自行车,杨元钊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橡胶,自从史密斯实验室,在上海成立之后,除了布置合成氨的项目之外。他就很少关注那边,不知道那边的硫化橡胶,到底运行的怎么样了,只有硫化橡胶的真正工业化的发展,橡胶,才会成为重要工业原料。拥有着更加广阔的前景,可是现在,橡胶,只是一种普通的产品。

似乎,有一件事情。忘记了,一拍脑门,杨元钊对着身后说道:“小满!”

小满就跟在杨元钊的身后,听到命令,立刻上前说道:“先生,有什么吩咐!”

杨元钊迟疑了一下,掏出了一本书,这是一本德文版的三个火枪手。翻阅了几页,在上面寻找了一些词语,然后用数字写出来。形成了三个三个怪异的数字,差不多书写了一页纸,然后把他递道:“立刻快马的把它给发出去!”可惜发现无线电,跟制作出无线电报发报机和接收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暂时,对于包头而言,信息的速度还可以接受,最多,接下来,开通从太原到包头的有线电报线路,这个应该不难解决,从某种意义上面,就解决了信息通讯的问题。

公共的电报线路,保密性不高,换成以前,杨元钊不会太在意,可是现在,每一笔的动静,都是成百万,甚至是上千万的情况之下,不得不用保密措施。

这个三个火枪手,就是杨元钊跟哈比约定好的密码本,数字代表着行列第几个单词,三位一体,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单子,把上面的密码给翻译过来,这只是防止泄露的一个方面,又不是军用的信息,不用搞出来一个密码机来。

内容很简单,就是让哈比去东南亚,收购一批橡胶种植园。

橡胶是一种天然工业原料,在很多的工业领域,拥有着极大的作用,特别是硫化橡胶,只要完成,对于汽车等产业的推动,绝对是难以想象的,对于橡胶的需求会骤然的加大,供需不平衡,再加上这个时代资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酝酿了连续几年的橡胶泡沫,最终,形成了一个以橡胶为主的金融风暴,甚至影响到了中国,从某种意义上面说,清政府之所以垮台,有它的必然原因,可是跟橡胶也是搭了一点的边的。

如果不是橡胶风暴之中,挪用了筑路款,赔的血本无归的四川商人,也就不会有四川的护路运动,而清朝中枢也因为橡胶的动荡,而紧急的调用大量资金,因此把注意打到了铁路上面,两者集合,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滚滚大势,杨元钊不会,也不能去改变,推翻清政府,是历史的进步,他不会阻碍他,对于清朝的辫子,他从来都没有什么好感,可是减少中国人的损失,顺便给外国人放放血,还是可以,东南亚,现在还是一片chù_nǚ地,目前的橡胶中心是在巴西,而未来,历史证明,东南亚,是橡胶最适宜的地方。

让哈比去东南亚,一方面,是为了这个目的,另外一方面,也在布局,未来的中国,生存空间的已经被压缩到了极点,北边就是俄罗斯,南边就是东南亚,未来的世界大战之中,是势力和国家的洗牌,也是名正言顺的获得国土唯一方法,欧洲和美洲,或许可以称之为白种人的,可是亚洲,必然是黄种人的,确切的说,中国,会成为亚洲的主导力量。

街道上面,平整而干净,有了从超级市场之中收取的费用,包头有资金进行市政建设,而第一件事情,就是整治卫生,大量公厕的建立,让包头变得干净了起来,有专门的人员管理和打扫,人们也形成了讲究卫生的习惯,最起码,在街边大小便的现象,早已经是消失了。

前方,正好碰上了纺织厂的下班,以蓝色为主的工装,成为了纺织厂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以包头的棉纺织业而言,短短的3个月时间,完成了12万锭棉纱的机器安装,二期工程已经开始了,伴随着的棉布的热销,让他们在当月就实现了盈利,接下来,盈利幅度会不停的上升的。

包头的棉纺织厂,简直是一个吞金的猛兽,产量高,效率高,对于皮棉的需求,也是永无止境的,一天的极限,达到了20万磅左右,这样需求,就是500包左右棉纱,八大晋商遍布在全国的触角,把棉花的收购深入到了东北和江南,好在中国地大物博,加上从国外进口的一些棉花,特别是美国,借助着德美在美国的关系,直接的进口了

状态提示: 第二百三十四章 上海急电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