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 回忆童年(2/3)
>我的老家在黄原省三河地区丰阳县顺河乡向阳坡村,祖辈父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世世代代都是面向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挣扎在几亩贫瘠的土地上土里刨食充饥。遇到好年景还勉强可以度日,遇上水旱灾害或疾病就难以招架了。可是,清泉河流经顺河乡经常发生洪水泛滥的灾害,把房屋摧毁庄稼冲走,让清泉河两岸的农民饥寒交迫无家可归。如果没有洪涝灾害就会发生旱灾。所以,我的家乡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灾害连年不断。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虽然政府经常给顺河乡拨放救灾款,可是被贪腐官员层层盘剥所剩无几,根本解决不了灾民的温饱问题。
祖祖辈辈的贫困把老实巴交的农民穷怕了。自从我降生到人间爷爷就产生了改变苏家贫困面貌的想法。爷爷临终告诉父亲一定要让我上学读书,不要留在这片灾害不断的土地上继续受苦。所以,爸爸妈妈拼命干活攒钱供我上学。其实,如果不是政府出钱在向阳屯办学校,单凭父母亲的力量是供不起我这个学生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每年收获的粮食都难以维持生命,哪里有多余的钱供我上学呐!
我们村是顺河乡比较大的村。我们村的小学叫向阳坡完小。现在的学生对“完小”这个词肯定很陌生。解放初期,由于政府的财政比较困难,不是村村有小学。比较大的村庄才有小学校。小学校又分初小和高小。初小是一至四年级的学校,高小是五至六年级的学校。我们村比较大是初小高小兼有的学校,学校的名称是向阳坡完小。
解放初期,孩子们的入学率很低。比较大的村落入学率大约30,边远小村落入学率只有10。因为边远小村庄村内没有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必须到几里外的村庄上学,很不方便。从这个角度看我还是比较幸运的,上小学不用跑很远。
当时,初小升高小的升学率只有30。一方面是农村人文化意识比较落后,觉得上完初小能认几个字就行了,农民不需要很高的文化。其二是上学需要花钱,农民的钱必须卖鸡蛋粮食,影响家庭的温饱生活。其三是种地需要劳动力。
我没有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学习成绩非常好。解放初期的小学课程非常简单。语文要求会念会写,能写简单的作文。数学更简单,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就可以了。这些功课对于我来说简直太容易了。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借二年级的书自学。上二年级的时候借三年级的书自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就自学完了高小五六年级的课程。我不但这些功课学得好,我还阅读了很多课外书籍。我的老师潘惊梦给我找来很多诗歌、散文、报刊让我阅读。所以我的知识面儿非常宽。我写的作文经常贴在教室后墙上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们上初小的时候教室里用的是煤油灯。晚上开大会的时候用煤油汽灯。到了五年级教室里装上了电灯。长长的日光灯灯管打开后教室里通明透亮,小同学们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像过年一样蹦蹦跳跳欣喜若狂。我触景生情在黑板上题诗一首。
电棒明又亮,
教室亮堂堂。
感谢**,
感谢**。
正当同学们纷纷议论这首诗的时候上课铃响了。我急忙擦掉黑板上的诗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老师拿到教案和粉笔匆匆走上讲台。
潘老师看看教室里的灯棍儿又看看面带笑容的学生问:“你们刚才嚷嚷什么?是不是又有人在黑板上瞎写乱画了?”
同学们都默不作声只是偷偷地傻笑。
潘老师见大家都不说话便盯着我说:“我进来时看见你慌慌张张地擦黑板,你说说是谁又在黑板上乱写乱画了?”
我站起来低着头小声说:“老师,我错了!是我在黑板上乱画了。”
潘老师用疑惑不解的眼神盯着我说:“这孩子一贯忠厚老实从来不调皮捣蛋,今天是怎么了?”
潘老师对我点点头示意我坐下,然后环视了教室里的同学们说:“同学们,政府拨款安装电灯给我们提供良好的照明设备,我们应该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更应该奋发努力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为人民做贡献。我不止一次地腔调,教室是我们读书学习的地方,不允许任何人搅乱大家的学习环境,不允许在黑板上乱画。”
潘老师停顿一下,看了看我继续说:“苏醒同学勇于承认错误这很好,今后大家都要珍惜我们的学习环境,不允许任何人扰乱温馨的学习氛围。”
一位高个子男生突然站起来说:“报告老师!苏醒同学没有在黑板上乱画。”
潘老师疑惑地看看苏醒问:“究竟是谁在黑板上乱画了?你为什么替别人顶罪?”
高个子男生说:“谁也没有在黑板上乱画,是苏醒同学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诗。”
潘老师问:“是什么诗?说说看。”
高个子男生翻开笔记本念道:“电棒明又亮,教室亮堂堂。感谢**,感谢**。”
潘老师用惊喜的眼神看着我沉思片刻说道:“好诗,果然是一首好诗!”
听到老师的表扬我的脸红了,抬头看了看潘老师不好意思地说:“这算什么诗,不过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随意编个顺口溜罢了。”
潘老师说:“解放前,我们村没有学校,穷人的孩子上不起学。****领导全国人民赶走了日本鬼子,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又在贫困山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