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李邦华的提议(1/2)
周显环手抱着被崇祯帝新赐的尚方宝剑,跨步走出大殿。
走出殿门不远,吴惟英腆着肚子,手抚胡须,满脸堆笑道:“哈哈哈,周宣武真是年轻有为,主动担此重任。本侯因为身体尚有小碍,此事就全权交给你了。凡事都不用问我,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恭顺侯吴惟英为永乐帝手下大将吴允诚的后代,他本是归降的蒙古人。因为吴允诚跟随朱棣多有战功,后世子孙也多为大明战死边疆,被封为恭顺伯,后又加为恭顺侯,传世不绝,到现在已和汉人没有任何区别。
吴家中数代为将,但到后来,和大部分明末的王侯贵戚一样,荣华富贵磨平了他们的锐气,掏空了他们的身体。怎么争权夺利,避险自保学了个全。但要让他们去行军打仗,那将是普通士卒的灾难。
看着他的大肚子,听听他说的话语,周显心中闪出一些不屑。为了逃避此事,不仅装病,他这个京营提督还一点责任都不想担。让周显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这不明显是在说,你做什么都和我无关吗?
周显微微躬身道:“侯爷客气了。如果您真是身体不适,属下代劳也是可以的。但毕竟您才是正统的都督,有的时候还希望您能稍微支持一下周某。”周显说话语气平和,但听起来也稍微带有一点讽刺意味。
吴惟英尴尬的笑了笑道:“好说,好说。”
高起潜满脸坏笑的走上前来,“周宣武,咱家在这里先恭喜你高升宣武将军之职了。陛下对这件事十分看重,希望你不避权贵,尽力做好此事。或许到时候陛下一高兴,直接升你为兵部尚书也未可知啊!”
兵部尚书是朝廷正二品大员,以周显的资历,无论如何在目前也是坐不到那个职位的。高起潜话语之中满是讽刺。
周显淡淡笑道:“托公公吉言,在下一定尽力而为。如果做的好,那一切都是公公的推举之恩。或许陛下一个高兴,直接让你入阁拜相也未可知。如果做的不好,公公也不必担心,最多你陪着周显一起受过就可以了。”
如果说兵部尚书一职,周显还有可能做到,但高起潜入阁拜相则完全是虚梦。
高起潜听完,脸庞顿时变成了猪肝色。他冷哼了一声,甩袖而过。
留在最后面的李邦华轻轻的叹了一口气,说道:“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年轻人有点锐气是好的,但太盛了,容易得罪人,尤其是在这朝堂之上。”
李邦华年近七十,混迹官场近四十年。但因为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官职一直都是升升降降,近七十岁了还只是一个左都御史。最近几年,大概是人老了,很多事情也开始学会不争了。
周显在金州大破清军,而此刻又半被动半主动的担起清查京营人数的重任。他心生好感,故而出言提醒。
周显欠身拜道:“李大人,恕在下不能苟同。在下认为,小人之所以猖狂,往往是好人纵容的。对待这样的人,只能针锋相对,才能震慑住他们。如若一味退让,只能让他们蹬鼻子上眼,更加肆无忌惮。”
李邦华笑着摆了摆手道:“好了,我说不过你,就不说这个了。忘筌,老朽过来就是想问你一下,你向陛下要了尚方宝剑,具有处置京营一切士卒的权限。你接下来准备怎么办?真打算一查到底吗?”
周显笑道:“当然。既然现在我向陛下要了这个,如果到时候什么都不做,恐怕过不了陛下这一关。”
李邦华摇了摇头道:“陛下这一关好过,但勋贵那一关却不好过。老夫提督过京营,知道里面牵扯到多少人的利益。你不知道,但想想连恭顺侯吴惟英都要通过装病来逃避此事,也大概能猜的到。忘筌,你还年轻,前途远大。老夫劝你,对于一些事,可以暂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逼迫那些人做出一些让利,但不要彻底清查此事。既对陛下有所交代,也不至于追责过重而让那些勋贵对于心生恨意。”
周显想了想,笑道:“多谢李大人,但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彻查此事。毕竟京营为大明的最后一个依靠,现在国事衰微,难道不应该从整肃京营开始吗?”
李邦华皱了一下眉头道:“忘筌,说实话,老夫只是为你感到可惜。大明朝堂之上,碌碌无为者居多,真正干实事的人却很少。你这么年轻,且精通军略。像你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能挽救大明的人。如果你因为这件事得罪了朝内的诸多勋贵大臣,前途肯定受限。这不仅是你个人的损失,更是大明的损失。”
周显低头沉思了片刻,说道:“李大人,官场关系复杂,我现在搞不懂,将来也未必能搞的懂。如果担忧这个,担忧那个,最后很有可能什么都做不了。七品小官尚且知道为民请命,我既然有这个机会清查京营,为何就不能依自己的心意恣意妄为一次呢!而且我想过了,现在我还年轻,替陛下做这件事。即使最后真的得罪了朝内权贵,最多也外放几年,反而更能发挥我的长处。”
“你不想留在京师?”
周显点了点头道:“留在这里有太多n,我觉得还是留外任官比较。而且,李大人难道不觉得我更应该在外领兵吗?”
李邦华笑着点了点头道:“的确如此。”他沉默了一会,叹了一口气道:“既然你已经下定了决心,老夫我也无话可说。老夫以前提督过京营,在那里还认识一些干实事之人,我稍后把他们的名字和职位都给你。想知道什么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