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贾诩之计(1/2)
中军营帐里,气氛十分沉闷,对于当前的局势,众将都感到很棘手。
段增将目光看向荀攸、贾诩二人,问道:“不知二位将军对当前局势有何看法?”
耿鄙之败败得太惨,完全出乎众人意料,如今段增也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贾诩、荀攸二人,希望这两个顶尖智者能有什么妙计来解决当前的困境。
贾诩沉吟道:“大人,当前的局势,陇西叛军势大,进攻汉阳郡可以说是必然之事。某以为当前有三种应对之策。”
“不知先生说的是哪三种应对之策?”
“第一,咱们不必理会,一切按照原定计划,继续进攻;汉阳郡的兵力虽说不如陇西叛军,但也有一万三千余人,叛军未必就能切断咱们的粮道。”贾诩沉声道。
话音刚落下,段增便摇了摇头道:“后方粮道事关重大,岂能视同儿戏一般?此乃下策,不可取。”
“不错,某也不主张这么做。那么第二种应对之策就是,咱们立即撤军回援汉阳郡,先击败陇西叛军,保证了粮道畅通后,再回军消灭韩遂。”
段增依旧摇头道:“撤军?此时榆中城破城在即,最多半个月时间就能拿下;且韩遂大军自上次兵败后,至今尚未恢复过来;若是我军现在撤军,岂不是前功尽弃?”
“再者,陇西叛军不下六万人,我军即便回军去攻,急切间也难以取胜,若是韩遂叛军再尾随而来,与陇西叛军夹击我军,则大军危矣!”
贾诩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那就只剩下一策,不过这一策有些冒险,就是不知大人有没有这个胆略了。”
段增心中一动:“有些冒险?不知先生所说到底如何?”
贾诩沉声道:“大军立即绕过榆中城,长驱直入,直扑韩遂的老巢允吾。若是能消灭韩遂主力,那么陇西叛军的威胁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什么?长驱直入?”段增尚未说话,在场众将就沸腾起来。
贾诩的智谋,虽然很少展露出来,但通过这段时间的表现,却已经折服了军中众将。
但这次贾诩提出的计谋,却让众将都感到疑惑。
榆中县是金城郡的门户,汉军两次进攻金城郡,都要陈兵此城之下,原因就在于这里扼守要道,若不将其拿下,后方势必会受到威胁。
如今贾诩却建议绕过榆中县,长驱直入进攻金城郡的腹地,如此冒险的计策,众将完全想不到居然会出自贾诩之手。
刘靖当即便站出来大声反对道:“岂能如此?榆中县若不拿下,我等后路都受到威胁,若是长驱直入,一旦大军作战不利,到时候进退不得,势必陷入敌军包围之中,稍有不慎便会导致全军覆没。此等计策,简直是荒谬!”
顾景也站出来道:“文和先生,长驱直入的计策太过凶险,榆中县的位置实在太重要了,若是不将其拿下,我军的粮道也会大受威胁,将士们只能食用随身携带的粮草。”
“换言之,我军能用来作战的时间或许也就不到十天时间,若是十天内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话,那么大军就会因缺粮而崩溃。”
他说话的口吻要比刘靖和气一些,但反对行险的态度却很坚决。
其他众将也都站出来反对此计,便是向来钦佩贾诩才智的阎忠和对打仗不怎么擅长的卫觊,也都不赞同行险。
段增却坐在那里沉吟不语,贾诩的计策的确很冒险,但若是成功的话,却能一举消灭韩遂主力,从而结束这场大战,接下来汉军也能从容应对陇西叛军的威胁。
然而这样做的风险也非常大,正如刘靖、顾景等人所说,榆中县乃是金城郡的门户,不将其拿下,大军后路就会受到威胁,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叛军重围,进而导致全军覆没。
这一刻,段增不由得感叹,果然名将不是那么好当的。
历史上诸葛亮北伐时,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以精兵突袭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
这样的计策同样太过行险,成功了固然能大获全胜,但若是出了差错,那就可能全军覆灭。
以诸葛亮的谨慎,最终没有听取魏延的计策,而子午谷奇谋最终也成为后世最富争议的一条计策。
事实上这样的奇袭计策,历史上还有很多,不过有的成功了,施展计策的将领也因此功成名就;但也有很多失败了,这类人则成为千古笑谈。
段增犹豫不决,众将一直反对,贾诩却一直老神在在,他举起茶杯轻轻饮了一口,接着便放下茶杯,闭目养神,完全不把在场众将的反对声当回事,似乎段增是不是接受他的计策,他也完全不在乎一般。
当然,在场众人中,一直保持着沉默的还有另外一人,正是荀攸。
不过与闭目养神的贾诩不同,荀攸此时的表情却有些木然,既没有出言反对贾诩之计,但也没有出言赞同,他木然坐在那里,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
这时,众将之中,有个黑脸大汉站出来大声道:“大人,末将以为文和先生的计策太过行险,但也有一定的可行性。末将以为可以尝试。”
“嗯?”段增向那人看去,只见这个站出来的人,居然是徐荣,顿时愣了一下,问道:“说说你的理由看?”
徐荣拱手道:“回禀大人,如今叛军的兵力,大部分都集中在金城,只有少量驻守在允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