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玄学思考题(3/4)
证起来,不太容易。但,毕竟它还有个客观的事实描述,不依赖于主观的判断。比如那次跟乔姐算的丢失的钥匙,预测中就有“失物在坤方”的判断,结果,也被证实。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一个以客观事实为判断依据的预测方法,之所以流传千年,还是有自信的,因为结果太好验证了。
这给我一个启示,凡是对未来预测中,客观判断项占的比例越大的,只要流行时间够长,很可能准确性比较高。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理,这个结论本身,也需要实践的多次证明。从概率上讲,诸葛马前课的准确率,以我的感觉,与周易预测,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准确性是差不多的。
这使我产生另一种比较模式,从理论到理论。比如,某次眼跳,以它的结论记录下来。同时,我也根据诸葛马前课和周易来同时预测一下,看看结论是否相同。
如果把后两者的准确率定为70,那么,以这70为基数,来比较所谓玉匣记里的几种预测方法,就可以得出它们大概的准确率了。如果其准确率低于50,那么,它就低于了随机概率,根抛硬币差不多,就毫无预测的价值了。
毫无预测价值的东西,就证伪了,那就是迷信,就是胡编乱造的东西。
但,这会产生新的矛盾,这需要巨大的数据量。比如,如果诸葛马前课与周易预测的结论,不一样,这会经常发生的。因为两个70并不重合,两个30也体现各异,这种不重合,会造成分析上的困难。
但是,只要样本数量足够大,还是会回归了大体概率70上去的。
但这个样本究竟要有多大呢?比如这个70都是单一判断还好,如果不是单一判断呢?比如在诸葛马前课中,一个判断,会包含多项内容,是不是所有内容都要出现才算准确?或者只要其中一个判断对了,就算准确了呢?
在周易中,此种情况就更复杂了。比如里面有好多判断,尤其是系辞中有一句“君子观此”,当如何如何,这里面有一个行动选择然后产生不同结果的话,这话该如何确定其准确性呢?
行动决定结果,这事与预测有根本矛盾。又回到原来我的疑问上去了。如果改变自身行动就可改变未来结果的话,预测是很难准确的。如果无法改变,人生的所有努力又都是无意义的。
宿命论和随机论,都是不可靠的,这是我们的经验和常识。但要避开它们,在预测这个领域里,你只要实际操作一下,就知道会有多么难!
下午的阳光下,熟悉的阳台,我又开始泡茶看书,因为妍子占据了书房,她念经时是不能打扰的。尊重她所做的一切,是我目前唯一能对她做的事。
我现在仔细看的是孔子为周易作的系辞,这些东西我早就读过多遍,以前读它是为了理解话语的含义,但今天读它,我找到了一个新角度。
我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看,寻找某些重复率最高的词句。最关注的一句话就是“君子观此,当如何如何”,这个句式,在他的十翼中,出现概率非常之高,在六十四个卦象中,几乎有一半的解释中,都有。
这意味着什么呢?
孔子为什么要这么翻来覆去去说?有什么道理?
我估计,孔子大概是读懂了些道理的。至少,以我的聪明程度,我理解周易的能力根本赶不上他。他这样反复说一句话,肯定有其特殊的意义。
这个意义估计可以这样理解:当贤明之人看到这个卦象时,为了趋利避害,就得采取某种行为态度,态度端正了,行为模式就有了,行为模式有了,命运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化。
行为决定命运,而态度,或者说心,决定行为。这是他的逻辑吗?
如果按态度和行为来改变命运的话,那么,六十四卦就活了起来,就没有一定之规。在这六十四个卦象中,每一个卦都有好的和坏的一面,只有一个卦,仿佛没有坏的一面。
这个卦,就是谦卦。谦,是一个态度,也是一种行为模式。在这种态度和行为中,人的命运不会向坏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所谓最好的卦了。
但是谦,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大概只有两种人能够真正做到。一种人是不得不谦,这是弱者,只有柔顺地适应社会、顺应自然,才能保存生命、避免灾难,这种人,除了先天不足的或者天生残疾的人,其它大多数人,不是这种情况。
另一种,是圣明的高手。如同孔子那样,站立在世界思想之巅,俯瞰着芸芸众生,作低头状,貌似谦虚谨慎的样子。因为他上面没有人了,他不需要骄傲地昂头,什么人都看不见。这种大师级的人,对人类表现出的只有慈悲般的谦和。这种人,本身就是命运的强者,是主宰自己的人,本身就有最好的命运。
所谓最好的卦,对大多数人没有意义。因为,根据我的经验,真正发自内心的谦虚,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除了本身就是弱者外,最大可能,他本身就是强者,真正的强者,是不需要在弱者面前骄傲的。
不怒自威,这不仅仅关乎于表情,主要是实力。
当然,还有一种比较方法,可以用来证明玉匣记中所载预测方法,这是用来证伪的,即使不通过那漫长的大量的事实验证,也可以证实其不正确性。
比如,在相同的时段,同时产生了耳热、眼跳的情况,那么这两种预测结果,应该具备某种一致性。如果按耳热法的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